中国5.8mm机枪弹为什么这么牛?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几天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鼎盛中华,这里的局势也不平静,以新特务为首的特务组织肆无忌惮的鼓吹5.8机枪弹(以下简称重弹)天下无敌,这一丑恶的行径激起了鼎盛无数革命小将极大的愤慨,革命的浪潮滚滚向前,并且已经波及到了隔壁,作为鼎盛的三朝元老,在这革命的危急时刻,为了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欢迎吹捧,严禁拍砖,违者封IA到IZ不等。

5.8mm普通弹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轻武器小口径化的浪潮席卷全球。1962年米国是率先研制并装备了M193型5.56mm枪弹,随后又于1980年选中比利时的SS109作为北约集团的制式枪弹;1974年前苏联也研制并装备了5.45mm枪弹;而我国于1971年开始进行小口径化的研制,1987年研制成功5.8mm普通弹(以下简称轻弹)。上述各种小口径枪弹的有效射程近,只能作为单兵武器和班用轻机枪使用,不能满足有效射程1000mm以上的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的要求。由此,为了促进轻武器小口径化的发展,发挥5.8口径的优越性,国家下达了研制重弹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89年国家正式立项开始了重弹的研制。另外还须要提及的是,当时国内在口径的决策上还存在各种不同意见和分歧,是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还是靠左靠右行,所以,重弹的成功与否成为了决定了5.8mm口径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因为单靠轻弹,5.8mm口径有成为鸡肋之嫌)。

5.8mm机枪弹

在重弹研制之初,就要求重弹保持弹壳、底火与轻弹相同,而全弹长度和外廓尺寸与轻弹基本相同,所以重弹的研制重点就是弹头结构和发射药。同时,在研制的时候,有目的的兼顾了轻重弹互换使用的弹道一致性问题,要求在重弹在95班用枪族上使用时,保证在有效射程内的弹道一致性。这就为重弹的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8mm机枪弹研制过程

略(这个过程估计要几大本论文才能说清楚,总之是历尽千辛和万苦最终研制成功)。

5.8mm机枪弹的结构特点

前面提到,重弹研制的重点在于弹头结构和发射药,而弹头结构又是重弹的灵魂所在。外形上,轻重弹几乎完全相同,但是性能却大为改观。而且重弹性能能够赶上甚至超过53式7.62mm弹,除了选用优良的发射药,合理的枪管缠度,主要还是在弹头结构上的巧妙设计。简单的说,重弹采用了“长尾椎、双弧形的弹头外形,尖头硬钢心、厚底铅套和空腔”的结构,正因为如此,重弹的性能才超凡脱俗。重弹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博取众长,大胆的借鉴国外成熟弹种的优秀设计,使得重弹集万般宠爱于一身。

首先,借鉴了7.62mmX51mmNATO弹的弹头外形设计,设计了长尾椎,双弧形的弹头外形。这种设计可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弹头飞行的稳定性;长尾椎可以减少空阻,提高存能改善远距离散布。前几天在论坛中我提到,重弹借鉴了SS109的结构,并且SS109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SS109采用的是前钢后铅,而重弹是大质量的尖头硬钢心加厚底铅套。这种结构有利于保证弹头装配的对称性,有利于弹头飞行的稳定性,而且铅柱的密度大,侵蚀可以推动钢心向前,有利于提高侵蚀力;重弹的钢心由低碳钢冲压而成,并且进行了硬化处理,而且质量较SS109更大,进一步提高了侵蚀力。此外,重弹才采用了苏5.45mm弹头的空腔结构,不仅使重心后移,利于提高弹头的稳定性,同时击中硬目标的时候,空腔处的被甲容易变形,较小了跳弹的几率,同时空腔有利减少钢心得能量消耗,有利于提高侵蚀力。

综上所述,重弹集中了各种弹头设计的精华,使其侵蚀威力和散布密度都达到和超过了53式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先进水平。

后记

本来重弹的特色绝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不过老夫一时牙痛难忍,再加上能力有限也只能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重弹的结构特点就草草了事,不过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一根烟的时间静心研读一下以上文字,或许能够帮助你对于重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