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我军对新型武器的抵触心理
我军很多武器在装备使用的过程中,都曾经遇到过各种阻力。其中大多数是由于基层官兵认为使用不习惯造成的。通过对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对今后新型武器的装备和使用大有益处。
一、刺刀见红精神影响深远:在建国之前,我军的基层官兵大多都有与敌人进行拼刺刀的经历,因此,在当时拼刺刀训练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至建国后,这些基层官兵已经成长成为了新一代的指挥员甚至是高级将领,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些新型武器开始受到影响。
1.56式冲锋枪:该枪仿制自原苏联的AK47突击步枪,用以取代54式冲锋枪,原本配备的是可拆卸式的刺刀,但受“刺刀见红精神”的影响,刺刀被改装成了被认为是便于拼刺的固定在枪上的三棱翻折式刺刀。虽然长度有所增加,但与同时期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相比,仍有战士反映:枪身太短,握持枪托不便,拼刺刀时小握把碍事等,后来虽然意见渐渐小了,但却影响到了下一代制式步枪--63式。
2.63式自动步枪不合时宜地采用了固定式的长木托和基本上是56式半自动步枪的枪身及固定式的翻折式三棱刺刀,虽然便于拼刺,却与日宜普及的机械化乘车作战相背而行,再加上后来的粗制烂造,使63式在70年代末被撤装,部队又恢复了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的编配,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3.据介绍,81式步枪在完成设计定型装备部队时,认为刺刀应该是固定在枪的上仍然大有人在,最后经过了一番辩论,才得以装备可拆卸式刺刀,并因此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4.时至今日,虽然拼刺刀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但在95式步枪装备部队时,仍有人以“不便于拼刺刀”抵制该枪的理由,不知95A式折叠枪托步枪是否是由此产生的?可见“刺刀见红精神”影响之深远。
二、在制式化期间,我国以仿苏的STG-42式的53式重机枪取代了之前装备的马克泌、勃朗宁等各种杂式重机枪,随着我国自己兵工体系的确立和成熟,自行研制的67式通用机枪诞生了,该枪平时以三脚架支撑射击,作为重机枪使用,必要时可以使用两脚架,作为轻机枪使用,在当时性能尚属不错,但装备部队时却被官兵们笑话:“有谁见过有枪托和小握把的重机枪?”也难怪,此前装备的53式和各种杂式重机枪都没有枪托和小握把,是靠握持枪身后的两个手柄进行射击的。由于当时要求士兵需要什么就要研制什么,所以兵工人员开始改制,如把枪托和小握把做成可折叠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但结构复杂了,性能也受到影响,直到后来找到了美国M60机枪的照片,才算把67式机枪的结构确定下来,而到67-2式机枪定型时,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
三、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小口径武器系统的研制,这一计划一开始便受到了一些高级指挥人员的反对,理由很简单,这些人抗战时期大多是基层指战员,在谈到小口径武器时,一致以日本三八式步枪为例,认为小口径武器威力不足,打不中要害不死人,来抵制小口径武器的研制。但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威力偏低是由于膛线缠距过紧,弹头质心平衡,飞行过于稳定而造成的,与今天的小口径武器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这些人直到看过小口径武器的实弹射击结果,态度才有所转变,但一些人仍然持怀疑态度。时到今日,我国虽已研制成功了许多小口径武器系统(目前已经有从手枪、步枪到通用机枪等多种型号),而且威力也不低于同类型的中口径型号弹药,但还有人简单地坚持认为小口径武器不适合部队装备。
四、在装备部队时遇到阻力的还有无柄手榴弹。
由于取消了不参与爆炸的木柄,无柄手榴弹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弹片均匀、杀伤密度大、安全半径小等优点,但一些参加试用的部队的战士却不愿意使用,一方面是老式手榴弹存量大,另一个原因是此前部队训练和考核一直使用老式的木柄手榴弹,手榴弹的结构发生变化后,握持和投掷的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战士由于一时的不适,造成了抵触心理,最后经过反复的说明讲解,才使之得以推广。
国内如此,国外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建议有关科研人员在新型武器下发部队时采取以下措施:
一、新型武器下发部队试用时就应及时着手编写相应的训练大纲及操作手册,以便与武器同时下发部队,避免造成操作和训练的不便。
我国新研制的95式“无托”系列步机枪便是如此,在装备之初,由于没有相应的操作和训练大纲,部队只得延用原81式步、机枪的操作和训练方法,由于两种武器在尺寸和结构上均有不同,81式枪族的操作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95式枪族,例如:原81式在越野携行时通常将枪放置在背包上及射击前从体侧快速出枪等方法均不适用于95式枪族,一来该枪尺寸较小,二来带有提梁,不方便架在背包上和从体侧快速出枪,而且81式枪族立姿射击的方法也不适用于95式枪族。
没有相应的训练大纲,不能不说是95式枪族被认为操作不便的一个重要原因。
88式狙击步枪的脚架折断,也是错误地使用了轻机枪的架枪方法造成的结果,轻机枪使用的是简单的钢质两脚架,架枪时为了稳固,还要拉动一下,而88式狙击步枪的两脚架为轻质的铝合金制成,可方便拆卸,属于“精密型”,当然受不了这样的折腾,按这种用法很容易折断,在后来明确了狙击步枪脚架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后,这一情况已得到纠正。
二、新型武器在定型和试用时,应对射手及官兵加强讲解,使大家能以公正的心态进行试验,不要因个人的好恶而影响武器的测试。
据介绍,某型步枪在进行定型试验时,一连换了几们射手调试的结果都达不到要求,眼看新枪的定型就要泡汤,只得找来了一们位全国闻名的“枪王”,结果“枪王”一梭子打出去,打了300环,武器得以定型。
对参加试验的广大基层官兵而言,他们对武器的了解往往来源于教员,而教员的个人好恶难免会对参试官兵产生影响。因此,兵式人员此时应深入基层,与广大官兵加强交流与沟通,确保参试人员以公证的心态参与武器的试验,尽量少走弯路。
三、在武器发放部队时,相应的附件及携具也应及时发放,以免造成不便。
据介绍,新研制的95式的光学瞄具和光学瞄具的携行具并非出自同一厂家,瞄准具装备部队后,携行具却未能及时列装,使用该瞄具的官兵只能以光学瞄准具的包装盒携行,同时也误以为此包装盒即为携行具,给使用和携带都带来了很多麻烦。
因此,建议尽量使各种附件的包装具和携行具尽量合二为一,这样即方便生产和使用,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四、装备一些大有帮助的“小东西”。
1.建议重新列装10发的桥式弹夹并设计相应的压弹联接器,通过联接器使桥式弹夹与现役的30发弹匣联接,这样既可以方便散装枪弹的携带,又可提高装填速度,装填一个30发弹匣只需几个动作即可,方便快捷。
2.设计弹匣结合板,在不影响瞄准和装填的情况下使2-3个弹匣并联在一起,既方便了装填,又提高了火力的持续性。最多不可超过3个。
3.设计一种弹壳挡板和弹壳收集袋,我国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均设有射击孔,如果士兵在车内向外射击,弹壳会在车厢内飞溅,难免伤人,而且乘员在上下车时有可能会因为踩到地板上的弹壳而滑倒。弹壳收集袋可防止射击时弹壳在车厢内飞散伤人和滑倒乘员,由耐高温而且坚固的纤维制成,容量约100发,底部可迅速打开,以快速倾倒弹壳。
这东西对左撇子或许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