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卫战猛禽――如果苏27遭遇F22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空军开始引进俄罗斯的苏-27“侧卫”战斗机。中国空军第一次真正的拥有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第3代重型战机。

苏-27的引进让众多关心中国国防建设的军事发烧友的热血为之沸腾。的确,和中国台湾装备的F-16、幻影2000,乃至于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相比,苏-27都处于一个同样的水平线上,在机动性上还大有过之。

在直接进口苏-27的同时,中国同俄罗斯开始了关于引进专利仿制苏-27战斗机的谈判,并最终确定引进俄罗斯的生产线,在中国沈飞仿制生产。

随着中国空军装备的苏-27系列战机数量的不断增多和装备该机的部队战斗力的逐步形成,海峡两岸空中力量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步向大陆方向倾斜。

然而,就在中国空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换装的同时,台海问题中对于中国而言最大的一个变数――美国的态度却开始发生一些让人警惕的改变。

虽然美国一再宣称其将继续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但在关键的对台军售等问题上却开始逐步的放宽限制,不断提升售台武器的质量。同时,在美国的主导下,美-日-台军事同盟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中国空军的苏-27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台海之战中将会遭遇的对手,除了台湾的F-16、幻影2000-5、IDF“经国号”和日本的F-15J、F-2之外,还多出了另外一个可怕的名字:F-22“猛禽”……

如果苏-27遭遇F-22,这场战斗,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对抗。一个是第三代战斗机的杰出代表,另一个却是第四代战斗机的开山始祖。一代之差曾在82年贝卡谷地空战中造成了叙空军的惨败。但第二代与第三代之间的差别不同于第三代与第四代之间的差别。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F-22并非无懈可击。

第四代战斗机之区别于第三代,主要体现在所谓S4概念上,即:超音速巡航,隐身,机敏性,高可维护性。

前两条主要有利于超视距空战,第三条有利于近距格斗,第四条则保证了飞机的高出勤率,对一场空战结果影响不大,暂不考虑。

先看前两条:由于具有速度优势,大大缩短了F-22在高威胁区滞留时间。在超视距空战中,速度优势可以令F-22先敌命中,先敌脱离。再加上良好的隐身性能,令F-22在超视距空战中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而苏-27,由于气动布局上的固有特点,使得它无法通过改进来获取这两项性能:苏-27双发间距大,这种布局亚音速阻力小,但超音速阻力骤增.这令采用了与F119同一推力级的AL-37FU发动机的苏-37也无法达到超音速巡航。

至于隐身,那更是难如登天了。苏-27身上随处可见类似角反射体的物体:矩形截面的发动机进气口,无外倾的巨大双垂尾……这些都是强的雷达反射源。或许可以通过修形去掉它们,但苏-27的优良性能也将丧失殆尽。所以要想战胜F-22,就必须削弱它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优势。

那么,如何削弱F-22的优势呢?

不妨看看F-22的典型作战模式:雷达不开机,由预警机通过数据链指示目标;发射导弹后,雷达短促开机,以几个脉冲提供中继制导,直到AIM-120进入自导段。不难发现,只要没有预警机,F-22雷达将被迫开机。而一旦开机,就破坏了它的隐身优势―就象一个警察在漆黑的夜里打着手电找小偷一样。只要手电打开,首先被发现的是警察而不是小偷。APG-77功率越大,作用距离越远,越容易被发现―只要两个接收站,即可确定F-22的位置。

对预警机,我们可以引进俄罗斯研制的专门用来打击预警机的远程空对空导弹KS-172来对付(若可能,并能提供制导的话)。也可以考虑我国自己研制的类似产品,如FT2000地空导弹的空空改型。而且预警机控制范围只有400~500KM,要发挥F-22大作战半径的优势,势必脱离预警机的控制范围,从而被迫开机搜索。

就算无法迫使F-22雷达开机,苏-27还有一招可以对付―座舱前的红外搜索/激光测距仪。

F-22也采用了红外隐身措施,但效果远不如雷达隐身那样明显.而且,若F-22连续长时间作超音速巡航,由于气动加热作用,将使它的红外特征更加明显,从而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性。因此,在对F-22的超视距空战中,苏-27雷达不应开机,而应以红外手段跟踪锁定目标,以红外制导的AA-10中距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这样,苏-27虽仍处劣势,但差距缩小了,不会处于看不见,打不着的被动境地。

再看第三条:机敏性――目前尚无关于机敏性的确切定义,一般是指飞机快速改变飞行状态的能力。由于F-22采用了推力矢量技术,机敏性自不必说,但苏-27的机敏性也不差。飞过苏-27的美国飞行员评价:“虽是一架大型战斗机,却具有小型战斗机的机敏性”还需要提到的是过失速机动能力――F-22最大可用迎角达到了60度,加上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配合,利用过失速机动,机头快速指向目标能力大大增强。苏-27又怎样呢?电传操纵系统限制其最大可用迎角为30度,但在“眼镜蛇机动”中,苏-27实际迎角达到了110度。虽然没有推力矢量发动机,但苏-27同样可作过失速机动―眼镜蛇机动也许不能用于攻击,但对防御一方来说,却是很有效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近距空战是苏-27唯一可与F-22一较高下的战斗模式。

那么,双方的近战能力如何呢?

F-22正常起飞推重比约1.17,翼载353KG/M2;空战推重比1.41,翼载295KG/M2。苏-27正常起飞推重比1.14,翼载355KG/M2;空战推重比1.40,翼载294KG/M2。

从这两项影响机动性的关键因素来看,苏-27与F-22几乎没有差距。

事实上,相对第三代战斗机而言,F-22机动性能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超音速性能方面.而亚音速性能,由于第三代战斗机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F-22相对而言改善不大。

由《国际航空》97.10期一文中不难发现,在中低空,高亚音速范围内,F-22与F-15C的爬升率,加速性,稳定盘旋性能几项指标差不多。这是相对F-15C.对苏-27又如何呢?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苏-27UB与F-15D的对抗性模拟空战中,全加力状态下的F-15D两战两败,而苏-27UB仅仅使用了最大推力。

换言之,处于全加力状态的苏-27,在中低空高亚音速范围内,机动性可直追F-22,即使有差距也不足道;在某些领域,甚至可能超过F-22――毕竟,F-22的气动外形是经过隐身折衷的,比不上苏-27。一个简单的例子是:F-22虽也采用了边条翼,但边条极窄,大迎角下飞机获益有限,远不及采用大边条的苏-27。此外,根据美空军的试验,推力矢量在高速和低速范围内效果较好,但不适用于中速。因此,在高亚音速范围内与F-22空战,将令其推力矢量优势受到很大抑制。

当然,若在超音速范围内,苏-27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F-22的.也就是说,在近距空战中,中低空亚音速范围对苏-27相对有利。在此范围内,苏-27才能与F-22进行基本公平的较量,而武器的优势甚至可以使优势天平略微倾向于苏-27――F-22现用的AIM-9L性能不及AA-11,更不如有“越肩攻击”能力的AA-11改进型,而且备弹量只有2枚。

结语

总的来看,F-22性能优于苏-27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是在考虑了对地攻击能力情况下。若只考虑对空作战,则F-22的优势将大大降低。再进一步,若只考虑近距空战,则F-22隐身优势不复存在,只有性能(主要是超音速性能)和电子设备占优,得分与苏-27就很接近了。再假定我们当时已获得了AL-37FU推力矢量发动机,并用较好的电子设备改装苏-27,那么, F-22在近距空战中已占不到任何便宜。当然,这样的分析带有一定主观性,只能做定性分析。但我们完全可以说,苏-27有可能战胜F-22,而不是全面落后,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平心而论,一对一,苏-27超视距空战打不过F-22.但在近距空战中,虽F-22仍然占优,但苏-27同样也有自己的有利区。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把对方引入自己的有利区。80年代末,美海空军对抗演习,机动性较差的F-14以27:1大胜F-15轰动美国朝野。其主要原因在于F-14把F-15引入了自己的有利区。

一对一,F-22占优,那么多对多甚至多对一呢?空战中,随着参战飞机的增多,飞机的性能优势对胜负的影响逐渐减小,更多的是靠飞行员的素质与战术配合

总之,作为21世纪初中国空军主力的苏-27,将面对F-22的强大挑战。中国空军必须找到以弱胜强的途径,以免日后中美冲突或美国售台F-22时(并非没有可能),处于被动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