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弹指一挥间 民进党堕落停滞让人遗憾
十九年前,民进党成立,十九年后,民进党虽已成为了执政党,但却带给了台湾诸多的遗憾。《中国时报》今天发表社评说,民进党最大的问题是停滞,总是停留在熟悉且擅长的区块,没有向外向前走的勇气与格局,甚至也没兴趣。连带地,也让台湾无法对未来有更多期待。这样沉重的遗憾,恐怕是十九年前谁都想不到的。
文章说,十九年前的今天,包括现任“行政院长”谢长廷在内的数十位党外人士,收拾好入狱的行囊,向至亲交代了家事,带着从容就义的心情,在圆山饭店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
十九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政权轮替。十九年后的今天,如果谢长廷“院长”或其它当时在场的人,在繁忙公务与险恶政治角力的片刻喘息空档,倏然忆起当时的年少热血、曾经的义无反顾,会如何评价今天台湾的局面?十九年前那个扬起旗帜带领人民勇敢追梦的政党,会怎幺看待现在这个已经执政五年的政党?
十九年的时间不算短,大部分的时候民进党都处于苦战状态,这期间,腐化迟缓又分裂的国民党帮了大忙,让民进党的陈水扁得以在二○○○年赢得“总统”大选。可是,在执政五年后的今天,民进党真的能抬头挺胸对台湾老百姓大声说一句“我们没有辜负大家的付托”吗?
文章指出,当然,民进党缺乏执政经验与决策人才,做起事来丢三落四也是难免。而且因为必须靠选战求生存,民进党人的技能与价值集中在选举,于是惯性地把治“国”转化成一场永无停歇的选战。以致决策只有个人的胜利没有全民的利益,政策成了兑换下次选举筹码的货币。再加上朝野关系的紧张,“国会”配合不顺,五年来的施政,坦白说,破坏的多建设的少。拆解了很多东西,但焦点常摆在意识形态的象征标的,不仅无助于民生,如核四停建、考试与教育去中国化、正名运动等,甚至反而扰民伤“国”。
缺乏执政经验是一回事,堕落,却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体谅;后者,不能原谅。
行政经验是民进党的短处,理想、民主、清廉、贴近民意是民进党所自我标榜的长处。可是执政以来,短处没改进多少,长处倒是纷纷丢弃。曾经推动民主改革的手,回头掐住了媒体;曾经痛批金权政治的声音,对财团商贾竞入官邸却是一片瘖。民进党像灌饱了的热气球,瞬间脱离长久喂养他们的土地,一面享受出头天后的快意恩仇,一面品味着马屁钻营的礼赞。但跟随陈水扁胜选而升空的民进党,内在的决策权其实空虚,既升空也被架空。长久以来为台湾思考远景、设定议题的能力,突然间似乎都萎缩了,只成了一段随层峰摇摆的尾巴。
文章批评道,民进党最大的问题是停滞,总是停留在熟悉且擅长的区块,没有向外向前走的勇气与格局,甚至也没兴趣。在经验上,成长于外来政权压迫的民进党,习惯把一切纳入“外来恶霸”压迫“悲情台湾”的模式。即使上次大选已表达民众对撕裂族群的反弹,但从外交、两岸、内政乃至最近的高捷挑拨南北对立,都还是沿用同样的路数。
因为一直在原地打转,对外在世局缺乏了解,加上自信不足,为了掩饰自己跨不出去的弱点,就刻意突显擅长的领域,于是台湾这些年来焦点全放在内部,视野、思惟与脚步都往内退缩,大家都绞缠在里面不得脱身。亚太局势变化迅速,中国大陆崛起带来全新冲击,台湾如何参与?利基在哪里?定位又在哪里?自我流放的台湾,被奔驰的世界遗落在边缘,仍然没有答案。
文章还指出,很多人会认为,今天民进党的执政困境,很大部分得归咎于陈水扁“总统”个人的性格。没错,趋炎附势加上整肃异己的人性,让民进党俨然成了一言堂,只见“陈总统”不见执政党。但没有足够的空间,强人是伸不了胳臂的。台湾民主法治的文化根基很浅薄,骨子里还是强人文化。民进党过去一直是个反抗团体,最核心的目标是打倒压迫者,由奴变主取得权力。压迫者倒下之后,民进党除了维持权位之外就没有太多其它目标,而权位意识是强人茁壮的温床。陈水扁虽然没有很强,党内同志倒先把自己变得很弱了。
文章最后说,要比打选战,民进党是高手,至少很能挑动台湾选民。但这个政党似乎没有对自己有更多的期许,连带地,也让台湾无法对未来有更多期待。这样沉重的遗憾,恐怕是十九年前谁都想不到的。(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