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东进!后五十年中国之战略(4)
1.3根据地经营是长期任务
战略问题是长期性,近达数十年,远则上百年,上千年,在漫长岁月内,中国同外国冲突是不可预测,百战百胜是不现实,战败是不可回避,为了能在群雄争霸中,屹立不倒,中国需要一块战略根据地。根据地是抗战时出现的名词,但在三国时代,曹操的谋土荀彧对根据地早已认识清楚:“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深根固本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物质力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凝集人心,则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战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稳定后方,没有充足物质保障,没有民众支持。在现代,中国今后根据地在何方?
中国根据地可依地理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延区。核心区为人口密集、经济比重较大、政治影响力深的区域,包括东至大海,西至四川,南至云南,北至东北的广阔空间,为中华民族人口、经济、政治中心区域,而重中之重是南至海南,北至东北的所谓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人口密集,而且是中国生态保存较好地区,经济比重高,是中国科技能力、工业制造基地,是中华民族生存基础,在今后百年内,沿海仍然是中国物质生产,科技核心区,是中国财力的来源,是中国立足世界的物质保证,保护经济重心不受威胁是国家首要任务,没有强盛经济基础作保障,就不可能长久保持大国强国地位;缓冲区是核心区外延,在本国主权范围内,为人口稀少,地缘复杂,空间广阔的地区,主要有西藏、川北、新疆、内蒙地区,在军事战略上起到屏障核心区作用,特别是西藏直接阻挡印度的攻势,居高而临下,占据地利,而新疆主要缓冲阿拉伯势力对核心的影响,内蒙地区主要作为中国应对俄国入侵战略缓冲区;外延区指国境外友好邻国或地区,一般指小国弱国,中国邻国除俄、印、日三国外,均无法真正威胁中国,发展与邻国睦邻关系,达到政治互立,军事互信,经济互赢,文化互通的目标,将邻国变为抵抗外部势力入侵的前沿阵地,对于中国而言,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在五十年内是二块最重要的外延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荣辱,关系各方势力消长起落,战略定位不可不察,朝鲜半岛是是现时中美势力缓冲区,以后必成为抵抗日本登陆的桥头堡,屏障东北安全,而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三国,直接掌控着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和南海,遏制美国舰队从马六甲海峡北上,扼守中日两国能源线、海上交通线,影响南海稳定,无论是解放台湾中,还是未来第二次中日全面战争,此三国均会对战争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从稳定全国经济重心看,中国在地缘上有二大弱点:其一、中俄两国战略缓冲区纵深不大,直接接壤东北地区处于俄国直接冲击下,内蒙地区为草原,对机械化部队阻缓作用不明显,在80年代体现特别明显,外蒙古受苏联控制,北京受苏联铁骑直接威胁,抗衡俄国,必争外蒙,至少需中立状态,以牺牲东北换取全国安全,不过在三五十年内,中俄发生军事冲突可能不大;其二、现时中国战略死穴是经济重心完全暴露,直接处于美国、日本的攻击威胁下,虽然在毛泽东时代“三线”建设,一定程度上将军工产业转移,但经济重心未变,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比重节节上升,经济重心的稳定无可靠保障,特别由于台湾没有统一,中国沿海南北海上交通阻隔,军事力量生生分隔成不能呼应两部分,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但即使台湾收复,格局有所改善,但没有根本性转变。
从长远计,根据地经营应放眼于外,立足东亚。上策:融合日本,以中日韩(朝)三国为核心,以经济、文化为基础,组建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国家联盟,实现政治、国防全面合作,则东亚进可争天下,退可称雄。中策:以中韩(朝)同盟为核心,建立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则外抗强敌,近制日本,可傲视一方。下策:收复台湾,以待天时,则中国南不出马六甲,东受制于日本,战略格局未改,前途尚不可知。下下策:维持现状,则不出20年,中国必四面楚歌,处处受敌,疲于应付,坐以待毙而已。中国根据地的经营,上策是远期宏图,中策、下策是渐进过程,下下策则自取灭亡。
(原创文学,转载请与作者和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