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耐盐功能基因 盐碱地有望稻穗飘香

在0.7%的盐水环境中,实验水稻进行32天的“生存考验”:没有导入SKC1功能基因的水稻基本枯死,而导入耐盐基因的水稻则茂盛依旧。
文汇报2005年9月13日讯 广袤而贫瘠的盐碱地上,也能结出沉甸甸的稻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9月12日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一个与水稻耐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阐明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
目前这一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并将正式刊发在10月份的该杂志中。相关科学家称:这意味着,水稻将不再是“江南水乡”的专利!不久的将来,经过基因改良的抗盐水稻新品种便有望问世。
“通常来说,盐碱地就意味着低产乃至绝收。”该课题负责人、植物生理生态所林鸿宣研究员透露,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公顷的盐碱地,其中我国就有800万公顷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荒漠化。而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和干旱的发生,此类土壤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如何让水稻等农作物在恶劣的盐碱土壤中也能“顽强生长”?这是各国竞相研究的课题。在一个古老的水稻地方品种中,上海科学家发现一个耐盐基因——SKC1。原来,一旦水稻受到盐胁迫时,稻株的叶、茎部分就会积累大量钠离子,变得“奄奄一息”。而SKC1好像一辆“运输车”,会把叶、茎中的过量钠离子“运回”到根部,使水稻恢复健康。林鸿宣告诉记者:这一成果意味着,在普通高产水稻中导入SKC1基因,也有可能增强其耐盐性。“我们希望与 农业部 门加强合作,通过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手段,争取早日培育出高产、抗逆的水稻新品种。”
●《自然遗传学》杂志审稿人:“该论文研究技术严密,不仅会引起植物生物学家和农学家的兴趣,而且也会引起生物学家……的兴趣。”
“这是一份非常出色的工作”。
●我国“水稻高产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重大专项主要负责人韩斌研究员:“这是我国水稻重要功能基因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