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光从参数上来看待中国新战机
从参数上看,似乎fc-1和l15有冲突,而且j10出来后,fc-1没有存在的必要,fc-1出来后,l15没有必要。。。。等等
但是国家大事往往不是看战斗机参数,更多基于政治与经济因素
枭龙是国外投资的战斗机,原因是当时10处于研制阶段,自己都搞不清的东西,而且还要作为国家空军未来骨干机种,自然提都不能向外国用户提起,于是,拿出可以在短期内搞出的飞机,才能说服外国用户。
fc出来后,外销量是否可以达到盈利水平,是个可以用来滚动资金的题材,尤其正对大量装备j7战斗机的部队,改装训练费用很低,比10低多了,此乃空军感兴趣的所在。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里差异很大,地缘政治差异很大,并非都需要空优战斗机,fc作为防空战斗机更为省去了使用费用和投资,而且能大幅度淘汰简陋的j7,提高整个国家的防空网水平
10是一个早期确定的工程,新技术过多,导致花费了很长时间,使得当初的设计指标和系统,需要更新,费用自然高,这种飞机全新,维护和训练等很多方面需要全新型设备,以及从头培训人员,尽管性能更好,但是昂贵的费用和培训问题,导致不能在短时期内用于改装老型号战斗机部队,这与迅速提高全国防空网水平的方针有相矛盾之处,因此采购一定的fc政策是对的。
了解战国新型战斗机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保密体制。当然,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都有,表现方式和范围,对象等不同。
绝大多数国民对于中国战斗机的了解,最详细的就是航展场合。于是,fc-1机载设备是进口货,fc-1绝大多数设备是外国。。。。等等消息,成为了主流。
航展的目的不是泄密,而是推销,推销自然需要展出能销的,而不是泄密的。
fc-1为外国用户的,自然是可销售的,外国用户能买得到的,而不是中国空军需要保密的。
如果中国装备fc-1,一个能造出j10的厂子,在fc1上的设备,岂有用很多国外机载设备的道理?
该有消息判断的时候,没有消息,该用逻辑判断消息的时候,却又不会用逻辑,这是谣言满天飞的原因所在
中国空军有自己的系统和体系体制,自然会有自己的相关设备和系统。此外,现代系统的通用化程度很高,系列化的装置和机载设备,在新型战斗机上是通用的。
fc-1的对地攻击能力,是外国客户要求的,也是现代战斗机的标准性能指标,但是达到何种水平,以及与什么种类的武器配套,则是国家体系所决定。中国和外国客户是不同的,因此,出口和自用战斗机的配置,也是不同的
这种能力外全利用外国资金完成,对于中国的投资需求很少,却使得中国也在fc-1上获得了对地作战能力。
防空战斗机的对敌作战能力是否必要?
实际上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提问。今后空军的发展,将是作为一种综合作战力量,防空仅仅是其中一项职能。因此,对地攻击能力是必需的,同时也使得无须投资成立专门的部队和建造专用机型,对于国防成本降低,将是巨大的收益
消息总是真真假假,分辨真假的方法就是工程的眼光。这点对于多数网友是困难的。哪怕是理工科学历的人士,缺乏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都不一定对消息具有工程分析能力。
如,某些观点认为,某型号雷达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实际上看看这种雷达的指标和应用,以及研制年代和国家,就能够了解其基本的体系,也就能够推测出其是否具备功能拓展能力,再看看相关的科研消息,了解科研机构的能力和学科方向,就能够判断这种雷达在若干年后的功能大致程度。
轻型战斗机在维护和使用上,优势就是简单便宜。中国的防空体系是防区模式,通常情况下,战斗机往往无需进行远程跨防区防空任务,因此无需远程拦截。但是这并非说战斗机航程指标可以下降。
中国地面雷达为主的引导体系,经过多年完善,盲区已经不多,战斗机基本能够享受全空域空情服务,但是少量的盲区必须进行自主搜索,地面雷达监视盲区边界相配合。这使得战斗机需要一定的留空时间。此外,防区空域可以扩大,防区数量减少,使得指挥体系更加简化,建设成本降低。
在有就是应对复杂空情和非常情况的需求,都要求战斗机保持相应的航程指标。
fc-1单发飞行成本和维护都相对有优势,而双发重型战斗机这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先进程度和维护性相当的情况下,至少起飞前检查和启动两台发动机的时间,肯定比单发战斗机麻烦,设备用得多。
fc-1在这方面是优于双发战斗机的
另外,fc-1是完全按照先进的工程概念设计,结构布局等等,比早期设计的战斗机肯定优化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早期战斗机上的教训,在fc-1上都竭力避免和克服。
可见,即便改进早期战斗机,很多结构上的问题,是难以克服的。正如改装的北京212吉普,再怎么利用先进的车载设备和先进时尚的内装饰,布置总会是杂乱的,拼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