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第五个热门英语单词”
超女使得“PK”成了当下中国热辣的词语之一。BBC中文网甚至说,“PK”是继Yes、No、Bye-Bye、OK之后中国人最喜欢用的“第5个英语热门单词”。然而有意思的是,近日BBC的一项调查发现,对这个在红遍中国的单词,英国人和美国人居然都睁大眼睛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一缩略语。
几种解释互相“PK”
英国或美国人不知道这个单词,但这并没妨碍什么。“十一黄金周”期间,“PK”几乎成了中国各行业最有煽动力的促销词语,“中日韩美食大PK”、“PK职场———情场对手”、“PK对对碰,五款超女专用笔记本计算机推荐”、“日本众院选战的最火PK”……“PK”极高频率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和耳边。
而究竟何谓“PK”?香港人把它翻译成“扑街”的意思,是粤音英语拼读的简化。但在中国内地的人们看来,“PK”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据网络考古学家们的爬梳,“PK”最早源于网络游戏模式“PlayerKill”的缩略,意思是游戏时玩家遇对手决战;但也有一种说法是,“PK”最早是作为一个足球术语出现的,是“PenaltyKick”的缩写,即足球场上的点球。可见,对“PK”本身的种种解释,也互相“PK”着。
“K”与被“K”都快乐
“PK”作为一个流行语在中国大行其道,其中“超级女声”功不可没,但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却认为,在更深层次上,“PK”这个词,言简意赅极为准确地表达了处在上升时期的中国人的精神特征,即渴望竞争,渴望上进,相信自我才能。
香港大学文化社会学者杜小平教授还认为,中国人当前的这种“PK”精神与上世纪60年代日本人的状况十分相似,都是蓄势待发,充满自信,敢于竞争。他还认为,在当今日趋败落的英国或美国,他们对“PK”的激情早已消退,当然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而在上月的《深圳周刊》上,一位网友在《我PK,我快乐》一文中写道,“无论是K与被K,PK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生活方式。”他说,“放眼朝四面八方一打量,PK之戏处处上演。在挤公车时、在办公室、在谈判时、甚至追女孩儿时,PK造就生活。”
BBC对此也说,“PK”就是击败、决胜、干掉、搞掂的意思。显然这个词的语境就是今天的中国。
“如今的中国有一种惊人的干劲。我们过去也是这样。但是,现在和中国比起来,我们太保守了。在今天的中国,什么事情似乎都是可能的,真让人兴奋。”一位看过“超级女声”的英国小伙子在上海的一个酒吧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