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我们如何出行:"省"字当头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来源:中国石油商务

日期:2006-6-15 13:52:00编辑:liujw

【正文】

经过3月26日和5月24日两次油价调整后,北京93号汽油迅速从年初的每升4.26元涨到5.09元,成品油涨价迅速在开车族当中引起强烈反应,人们开始格外关心起汽车的油表来,用车时也开始精打细算……

·高油价逼汽车社会"减肥"油价攀升会改变什么?

开车族“以步代车”:除了那些“烧”钱不眨眼的大款和开车不花自己钱的公车族外,对绝大多数私家车主来说,油价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要是涨到8元,我就真不开车了,每周把车拉出来晒晒得了。”一位私家车主抱怨。

车市迎来“倒春寒”:油价持续攀升,车市也渐渐感到了倒春寒。某网站针对此次汽油提价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93号汽油油价超过5元的时候,26.4%的人选择放弃购车,40.9%的人选择推迟购车,22.9%的人认为没有影响。

汽车社会轻装前进:油耗现在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在高油价冲击下,中国汽车社会还能跑多远,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油价节节攀升是否会改变汽车社会支持者的立场呢?

·高油价下我们如何出行:"省"字当头

无论是顾及眼下还是着眼长远,节约资源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准则——

参加工作十多年了,眼瞅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成了“有车族”。有的呢,已更新了两三次车,排气量噌噌上升。而我呢,依然以步代车。

有朋友劝我:“你的家庭负担不重,收入也算过得去,为何不买辆车呢?”

我回答得很干脆:“没必要。”确实,单位到家属区近在咫尺,工作的性质也不允许动辄到郊外休闲,所以还是省省吧!

近几年,油价可着劲儿往上翻,我暗自庆幸决策英明。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北京油价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涨了10多次,私家车最常用的93号汽油已由原来的每升3.12元上涨到了5.09元,涨幅超过了六成。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油价都将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高油价下我们如何出行:骑车上班也不错

油价越来越高,再加上保险费、车位费、养路费,养一部车实在不划算——

“出租车涨价,路上堵车又越来越厉害。没办法,只好买辆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班了。”在北京国贸中心附近一家公司工作的张清冶这样说。

几个月前,小张搬进了新居。住上新房固然让人高兴,但出行一直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房子的位置在北京东四环外,由于是新建的小区,公交线路非常少,出门只能打车。好在家距离公司不算远,大概5公里左右,所以小张一直打车上下班。

“5公里路程,按照正常的路况,打车大概要15块钱,这样一个月20个工作日,交通费用不会超过600块。虽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还能承受。现在不行了,路上越来越堵,堵上半小时很正常,再加上出租车提价,打一次车至少要25块钱。算下来一个月的交通费肯定超过1000块,有点吃不消了。”小张说。

无奈之下,小张“回归”到了上学时的交通方式——骑车。

·高油价下如何出行:公共交通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说公交线路不少,但乘车难的问题仍是一大困扰;公共交通爱你不容易——

对广大百姓来说,公共交通工具仍是他们出行的首选。在采访时,很多人都表达了他们对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期盼。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吴先生说,香港开私家车的人很少,但人们并没有感到出行不便。原因就是香港的公共交通四通八达,价格便宜,换乘方便,很多收入颇丰的白领也都乘公交车或地铁上下班。“如果北京的公共交通也能像香港一样方便,那么自己开车的人肯定会大大减少,不仅节约能源,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高油价下我们如何出行:电动汽车啥时上路

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比,结构简单,部件少,故障率低,保养和维修都比较便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发电动汽车,如今全国研发电动汽车的企业已逾百家,有些车型还曾获国际大奖。但在应用方面,各种条件所囿,目前除了上海、杭州等城市在试运行充电公交车,尚无一个城市允许老百姓开着电动轿车上街。

电动汽车清洁、节能,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很受推崇。目前,美国已把开发电动汽车作为振兴汽车工业的着力点,拟将檀香山市建成世界第一座电动汽车城。法国则在实践上领先一步,目前产能已超过10万辆,法国政府拨出5亿法郎用于完善巴黎市区的充电站和各类基础设施,供电动汽车使用。

·油价上涨与换车时尚:高油价推动绿色革命

美国《消费者报道》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油价持续处于高位,超过1/3的美国消费者考虑将耗油量大的车换成小排量、混合燃料的汽车。

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全国总人口约2.9亿,却拥有2.3亿多辆汽车。美国是石油消费大户,全球每开采10桶石油就有1桶多被美国的驾车者用掉了。在过去10年里,耗油量很大的运动型多功能车迅速在美国兴起,更使得石油需求猛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