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故事连载《羊行天下》·恒源祥风雨历程(四十八)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80年代后期,有一位名叫迈克尔·亚胡达的英国记者,访问日本东京后来到上海,他发现这两座都市反差巨大:“看上去东京结束二战已经40多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昨天才刚刚结束。”

美国《财富》杂志副总编科克伦也在这个时候访问上海,他在上海住了2天,最大的感触是“这根本不像一个闻名遐迩的大都市……”

至于上海人,给他们的共同感觉是:由于人口过分拥挤生活空间的狭小,因而显得“多愁善感、牢骚满腹与斤斤计较”(以上引言均见《变化》一书)。

然而中国的政治环境毕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拨乱反正,开始系统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虽然阻力重重,困难重重,前程依然扑朔迷离,但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方向已经指明!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之中产生的。80年代初,上海有一位叶姓男人在华山路自己沿街面的家里开了家饮食店,由于生意兴隆,家里人忙不过来,又雇用了2个小伙计。然而麻烦接踵而来:私人开店是否合法?雇用帮工算不算剥削?这样下去资本主义是否会复辟回潮?这件事震动了整个上海,甚至在解放日报引起了大讨论。但讨论归讨论,小店却生机盎然地生存了下来。这无疑是在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于是更多的私人饮食店、咖啡酒吧、烟杂百货、个体运输等小店、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上海各个角落生长了起来。现在上海饮食业的一些巨子,如“鹭鹭”、“王朝”、“小南国”、“苏浙汇”、“上海人家”等,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兴盛起来的。

上海人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们善于捕捉一切可以发财致富的机会。1986年是农历丙寅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纪念农历新年的邮票——8分钱1枚,著名画家黄永玉设计的老虎。一版邮票64张,总价不过5元1角2分。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有人却1版、2版甚至10版地买下珍藏起来。结果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当初5块钱买下的一版邮票涨到了二三十万,不少人就此积下了自己办公司办实业发展起步的第一笔资金。

不久,有关方面又发行股票认购证,30元一张。不少人将它当作是“骗钱”的玩意儿,或者把它当作是为慈善机关募集资金。然而同样有人将它当作是一个资本积累的重大机会。不少上海人又从股票认购证中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刘瑞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担负起恒源祥掌门人的重任的。他掌管的不过是南京路上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店,给他的权力也极为有限,上面还有层层叠叠的领导和有形无形的束缚。然而他深思熟虑敢冒风险,拳脚四伸处处击中了计划经济的死穴。他破茧腾飞,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恒源祥,超出了上海老字号,甚至超出了整个上海的商业系统……

我们这一章为你讲述的就是这位小个子的上海男人,这位百折不挠的钢铁汉子,他的破茧之旅,他的艰难腾飞。

1987年,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刘瑞旗初到恒源祥的兴奋很快就淹没在冰水之中。他接手的恒源祥首先是店面陈旧破败。自从1956年7月恒源祥从扼着兴圣街的咽喉之地金陵东路的141号搬迁到南京东路广西路口以后,30年没有装修过。两开间的店面,也一点不规整,一点不统一。就拿天花板来讲,东半间是原飞轮制线厂批发部的方顶,西半间是原新光内衣厂样子间的圆顶。再拿地板来讲,一边是马赛克地板,一边是瓷砖地板,典型的鸳鸯楼。而且19只柜台也是高高低低,多种规格,极不统一。30余年来恒源祥几轮经理,这么多职工,你来我去,来来往往,从来就没有人想到要改造过,装修过;其次是绒线货源的匮乏。当时绒线是计划经济模式中最坚硬的一环,它如同大米、食油、棉布,是按人头分大户小户凭证凭票配给供应的。而国家提供给商店的货物更是有限,光够凭票供应的这几斤。不需凭票供应的一些非全毛绒线,也只够销售半年。上海的一些生产厂家,已经在尝试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到外地借用乡镇企业的设备与原料,贴牌生产自己品牌的绒线了,而商店跑出上海到外地采购却是十分困难,更没有店家想到去外地办厂了!

(四十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