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着陆场
我国“神舟”4号飞船着落点非常准确,降落后不到10分钟就找到了。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由于飞船运行轨道的特点,着陆场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在飞船多次经过的太空下面,或者说是飞船将从这个地区上空多圈次通过;二是场地要开阔,便于观察和地面回收部队调运;三是地势平缓,地表要结实,保证飞船软着陆后平稳等待回收;四是该地区天气状况良好。内蒙古中部地区属沙质草原,地势平坦开阔,无大的河流湖泊,属大陆性气候,全年干燥,能见度高,当地人烟稀少。因此“神舟”飞船的主着陆场选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上。另外,考虑到如果主着陆场遇到的恶劣气象条件,可能会影响飞船正常着陆,又在甘肃酒泉附近建设了一个备份着陆场。
飞船着陆场是一个飞船着陆场系统,它担负对飞船返回的捕获、跟踪、测量、搜索、回收,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疗监督保护、医疗救护、紧急护送等重要职责。
我国飞船着陆场系统已基本建成,主着陆场和副着陆场均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能够在飞船一进入稠密大气层就对它的轨迹进行跟踪、测量。主着陆场有由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救分队,由专用车辆组成的地面搜救分队,以及由航天医学专家和医生组成的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分队,负责飞船的搜寻处理和对航天员的救援。这些直升机和汽车上均装有无线电定向仪和各类通信设备,以及处理飞船的专用工程装备和医疗器具。
如果因气象因素影响返回舱在主着陆场着陆时,必须启动备份着陆场(即副着陆场)。这时地面控制中心会给飞船发出指令,飞船会启动飞向副着陆场的返回程序。副着陆场也建有一支精干的空、地搜救队,它除了完成空地搜救任务外,还担负飞船发射时的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船上升段应急返回区的搜救和空中机动搜救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赵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这次发射“神舟”4号飞船时,还首次启用了飞船上升阶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赵军还告诉新华社记者,为了保证飞船安全着陆和航天员的着陆搜救工作,科技人员为确定主、副着陆场曾进行了7次现场实地勘察,行程几十万千米;“神舟”4号发射前,执行着陆场系统任务的单位分别进行了主、副着陆场搜救和陆上应急搜救工作程序演练,还进行了海上不同海况条件下的搜索和打捞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各个系统的设备和工作模式都是可靠、可行和有效的,已为载人航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