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 谁的汽车"制造"的更好?(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董小荣责任编辑:yangbin
2月17日,丰田汽车公司在天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约200多位记者展示了锐志轿车的碰撞试验,其目的是“让中国消费者知道日本制造的质量是非常好的”(丰田驻中国首席代表服部悦雄)。
锐志碰撞试验
早些时候在长春,一汽-大众也曾分期分批地邀请了全国的媒体以即将上市的速腾轿车为背景,进行了“德国制造”的技术讲座,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德国制造的精髓”(大众品牌市场部经理王枫)。
有意思的是,2月15日东风标致206在海南进行的媒体试驾活动中,东风标致高层在与记者聊天时则多次提到“欧洲制造”这一概念(东风标致副总经理唐腾)。
至于一些二手车经销商在谈到美国车和韩国车的“保值率”这一概念时,其表现可用“大失所望”来形容(北京某汽车品牌4S店二手车高级评估师)。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逐步成为“万国博览会”、中国汽车消费者正在从关注价格转向更关注性能的时候,“谁的制造技术更好”就成为各汽车生产企业争论的重点。
那么,到底谁的“制造”更好呢?
“德国制造”的功与过
忘了是哪部很老的中国电影中主人公拿着一把驳壳枪很得意地说:知道吗,这是德国造的枪牌橹子。意思是说那把枪特棒。一百多年来,“德国制造”在全世界几乎都成了质量可以让人放心的标签。这也正是一汽-大众为什么在速腾的推广中刻意强调“德国制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汽大众速腾
“德国制造”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信誉,一方面得益于拥有一套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企业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工程师对完美的追求。就汽车领域来说,中国消费者最熟悉的莫过于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这些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它们几乎就是技术、质量的代名词。用一位日本某汽车公司高层的话形容:德国汽车的制造理念就是追求挑战极限——无论速度还是质量。这恰恰与德国文化有着重要关系——专注于汽车设计、技术和品质,而不善宣传“工程师文化”。德国车就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德国人在营销方面更愿意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姿态,而不太愿意像美国人那样“吆喝”着做买卖。
但最近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日韩车的咄咄逼人之势下,德国人也开始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一些新的办法。例如在“领驭”的发布会上,上海大众高层人士“犹如超级推销员一般,做了长达30多分钟的生动演讲”,而一汽-大众干脆借“速腾”下线之机,分期分批邀请全国各地记者对其整个制造工艺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入考察”,以期使媒体对“德国制造”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汽车制造领域,德系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领先的设计理念、领先的技术水平、高成本的制造工艺、以及材料的精心选择等方面,由此带来的则是车辆性能高超、驾驶安全可靠、使用时间长久的优势。比如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奔驰在德国是被用来做出租车使用的,原因就在于它“能跑上20年”(德国出租车司机语)。
关于汽车设计理念,在汽车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10年后,面对一个坏了的零部件,德国人会问——它为什么坏了。10年后,面对一个没坏的零部件,日本人会问——它为什么没坏?这就是两种设计理念最大的不同——德国人追求的是长远质量保证,而日本人追求的则是更好的性价比。
“速腾”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制造技术的产品,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很多中国记者以及消费者的疑问:“为什么德国车的价格总比别人家的贵?”因为“速腾”所采用的“激光焊接”、“空腔灌蜡”、“双面镀锌”等对中国汽车消费者还有些陌生的技术,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但是,对于还在成长中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当他们还不了解德国车的技术特点时,德国车最大的“罪过”就在于其价格相比竞争对手来说“太黑了”。不过有理由相信,随着消费者们的逐渐成熟,当有一天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金钱更重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倾向于那些在技术和品质上更有保障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