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市场之争 化妆品新圈地运动开始
这几乎是一个洋巨头们的专属领地--随便进入一家在繁华商业区里的商场,若想购买500元以上的化妆品单品,会发现自己身陷国际大牌的汪洋大海。
高、中、低三档化妆品,该如何定义,业界尚未有过明确表述。但目前业内默认以售价粗分,100元以下的为大众化妆品,100-300元为中档产品,300-500元为中高档产品,500元以上为高档产品。
尽管高档化妆品早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定位小众,一直颇为低调。 “引爆这一领域之争的,是去年日本嘉娜宝一款标价4000元单瓶的奢侈化妆品落户上海。”一位业内人士说。
随即,宝洁传出将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高档护肤品品牌illume(伊奈美)形象店的消息。而雅诗兰黛在2 005年里先后引入了6个高档化妆品品牌。另一巨头欧莱雅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今年将择机继续引进新的品牌,“ 不出意外,应该是高端品牌。”
对业界而言,这显然是个信号弹。
高档化妆品时代来临?
国际翘楚们看重的,显然是中国市场日益呈现出来的巨大商机。最广为流传的例证便是专家们的那句预测-- 今后几年,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仍将以年平均13%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8 00亿元左右。
这似乎也有迹可寻。目前国内人均化妆品消费为40元人民币左右,世界人均消费水平则约为70美元--中国化妆品市场巨大的上升空间自不待言。
“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理念的更新以及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化妆品市场开始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们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一表象让国际品牌们看到了“增力” 的必要。
在业内看来,嘉娜宝那款奢侈化妆品落沪,说明上海消费市场吸引力惊人。据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今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851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人均消费支出为6 329元,同比增长17.3%。
但有人表示质疑。“我不认为中国已步入了所谓的高档化妆品时代。” 尽管众多国际名品最为看重“沪上领地 ”,但上海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一位专家对这一说法表示否定。在他看来,高档品虽然已呈现个别有能力消费的人群,“但从整个市场看,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气候。”
他手里有另一组数字。上海美发美容行业协会提供的“2004年女性美容时尚调查”表明,女性每月购买化妆品的费用,20元以下占8.42%, 20-100元占48.58%,100-200元占28.33%,200-5 00元占8.65%,500元以上占2.39%。“即使是2005年,这些数字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20-100 元一档的比例有所增加。”但这显然并不是发力高端的洋巨头们希望看到的。
对此,即便是在一线从事销售的某国际知名品牌专柜柜长也承认,价位仍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在还处于阳春白雪的高档领域,销得好的化妆品也往往在500至1000元之间,而2000元以上的单品或者 5000 元以上的套装在市场上一般都表现得销售乏力。”
洋巨头们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高档市场最大的诱惑就在于高额的利润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外资始终对高端市场寄予厚望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但经过几年的市场摸索,洋巨头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消费者对价格相当敏感。日化专家、北京智横纵达咨询公司的一位资深咨询师明确表示:“虽然高端品牌利润诱人,但是对于中国这个消费能力偏低的市场而言,一旦占据广大的中低端市场,就能更大限度地获取盈利。”
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个博弈问题,只不过事关利润额和利润率。“ 即便是跨国巨头,追求的也不仅是高端市场的单品利润额,还包括低端市场的总体利润量。”这位咨询师说。
问题是,如果不以盈利为目的,跨国巨头缘何在中国频推高档品牌? “首先是树立品牌形象。”那位资深人士表示,对于跨国巨头而言,品牌的长期建设更为重要。“按照消费心理,一个公司能推出高档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至少可以说明这个公司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久而久之,这家公司就会在消费者圈内形成良好的口碑。”
一家高档化妆品厂商的销售人员认为,大众消费品跟高档化妆品的销售“路径”不尽相同。“如果仅以销售数量而言,大众消费品看上去产销两旺,但是站在金字塔尖的高档化妆品始终是引领业界潮流的元素,其分量不能单纯用销售数字来衡量。”
也许对于更多的洋巨头而言,引入高端品牌的用意再简单不过--率先抢占市场,静待市场真正成熟的那天。而后者,才是那些领风尚者真正期待的,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赛前的热身。
资料来源:产经网-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