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对“黑名单”企业特别关注
今年重点巡查并加强社会监督。日前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今年将对列入涉及制假销假“黑名单”的农资企业实施经常性的巡查制度,并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加强社会监督。
质检总局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化肥质量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产品标识混乱,有效成份含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规定,定量包装化肥净含量不足等问题。农药、农机产品的质量也不容乐观。
2006年,质检总局将继续以化肥区域性质量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化肥区域整治,将区域性质量问题变为区域优势产业。山东、四川等11个化肥主产省份质监部门的30个化肥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已经全面推进。他们要把化肥区域整治工作与“农资打假下乡”结合起来,在化肥销售使用的旺季,深入乡村、农户,扩大化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覆盖面,还有一个重点内容是,把农资打假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抓起来。他们强化了制假销售“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了质量档案,启动了农资产品质量预警制度。
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在继续狠抓查办生产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大案要案方面,将强化省际间案件协查机制,做到五严查:一是严查制造有效含量不足的化肥和农药违法行为;二是严查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农药违法行为;三是严查无生产许可证生产磷肥、复混肥违法行为;四是严查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违法行为;五是严查利用标识进行质量欺诈违法行为。
质检总局2005年开展“进百村、入百户、抽百样——农资打假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3万余起,查获假冒伪劣农资货值3亿元。其中查获案值在5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3起。部分省启动了农资产品质量预警制度。2006年农资专项打假工作将仍以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及其零配件产品为重点,以化肥区域整治为主要任务,着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农资专项打假工作。
来源: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