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现代化
1、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范围内,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把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贯彻于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个技术过程,以实现对农业生产从投入到产出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挖掘现有农业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技术资源的作用,使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提高。
2、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阶段。原始农业的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且以粗放的“刀耕火种”的简单方式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非常简陋低下,劳动生产率极低。在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农民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使用铁器制作的手工工具,利用人力、畜力和农业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和原始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停留在适应自然和自给自足的状态,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产品商品率低下,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农业的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也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大农业。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农业始终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并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使农业生产系统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
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3、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主要是建立一个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开展,有利于建立高产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4、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措施
(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推进农业标准化,任务更为艰巨,因此需要在政府支持、领导重视、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制订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并予以实施。
(2)结合当地农业特点,有选择地推进农业标准化。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各地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大不相同,有的发展畜牧业,有的发展水产业,有的发展种植业等,因此需要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特点,才能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中,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的纽带作用。
(3)完善和强化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体系。
农业标准的推广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此,结合实际,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与农户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农业标准培训和农业标准咨询,建立标准化示范园区,在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来源: 摘自:《中国标准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