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勇敢面对纺织品配额
上海:中美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对中国大陆纺织品出口实施限制尽管看上去不公平,但是结束了几个月来困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不稳定贸易环境。上周早些时候,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签署协议对中国产21类纺织品服装实施数量限制,今后三年出口增幅控制在10-17%。
苏州某服装有限公司经理刘义东(音)对新协议总体上持乐观态度。女士内衣生产商在今年“热闹非凡”的纺织品出口市场付出了巨大代价,“协议签订前我们不知道是否该接订单,也不确定国家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很难去测算我们的具体损失,但可以确定的是损失很大。”刘说,尽管协议已经签订,但是在公司没有具体的内衣配额和分配数量之前他们不会有大的动作。
南京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的高级经理人聂振虹(音)对协议的具体条款存在疑虑,难以确定设限种类对出口的影响,但她同时表示,“有协议总比没有协议强,我们现在也已经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但是我们设限品种的订单量仍在下降。”为了取得更大的主动权,聂称她的公司正努力改变原有的销售渠道,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非设限品种,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变服装款式、使用高品质原料以最大限度提高利润率。为避免贸易壁垒,她的公司在蒙古和越南也设立了加工厂。去年公司出口额974亿美元,其中约一半出自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第98届广交会上,纺织品服装交易额减少10%,对美国交易额较4月举行春交易会剧降44%。但是纺织分析家巩伟(音)认为,经过多年市场的严酷考验,该地区的纺织企业已经相当成熟。“与人民币升值相比,中国与欧盟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对纺织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尽管此项协议没有达到中美双方的预期,但是对中国大陆服装制造商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香港总商会的经济学家朱鲁比(音)表示此项协议对中美贸易关系是非常积极的,“为两国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尽管可能会非常困难。”
转摘自“中国棉花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