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试水家电连锁 永乐演绎1+1大于2变数难测
国内家电连锁从来就不缺乏竞争。一直以来,拼速度、拼店面、拼规模俨然成了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巨头们乐此不疲的“飚车”运动,尤其是随着美国百思买中国首店的落户上海以及法国欧尚超市也拟进军家电卖场,吹响了外资商业染指家电连锁的号角,并使之更加白热化。与此同时,也使得永乐与大中“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无论是理性扩张之举,还是无奈应对之策,都充满变数。
日前,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与永乐(中国)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协议,决定实施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在联合采购、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等领域合作,并在约定期限内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股权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取名为永乐(中国)。
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的老三和老四的强强联合无疑成为近日来连锁界最为关注的话题。能否为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家电连锁业带来双赢局面,永乐中国如何做好1+1>2的加法至关重要。但从目前国内家电连锁的宏观环境以及合作双方的主客观条件来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外资试水家电连锁
家电连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我国零售业难被外资侵入的最为坚固的堡垒,但就在前不久,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零售、分销及服务集团美国百思买高调宣布将其亚洲运营总部移至上海,并宣布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并购或自建渠道网络,大举进军国内家电零售市场。多少让我们对国内家电连锁有个重新地认识。
4月15日,百思买与上海江山大厦物业持有人签订协议,买下后者3至6层约8000平方米店铺。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百思买出价至少要在4亿元。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的江山大厦将成为百思买在上海的旗舰店。除此以外,百思买进入中国的脚步还在加快,“百思买近期内将在上海再开两家门店,一处浦西,一处浦东。”据一位家电业人士介绍。
记者最新从接近五星电器的人士处获悉,百思买收购江苏五星一事已基本“敲定”。百思买打算付出1.2亿美元的高价,拿下五星电器的控股权。但在消息尚未正式对外公布之前,并不排除出现变故的可能性。
不仅如此,最近也有消息称,一直在中国市场低调耕耘的欧尚超市也萌生了进军家电连锁之意。据了解,目前国美、苏宁、大中、永乐这四大家电连锁巨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不到30%,理论上讲,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有继续扩张的空间。而目前国内的家电连锁企业,综合毛利率仅为12%,低于国外大型家电连锁企业10%左右。
在外资企业垂涎欲滴的国内家电市场中,一场中外混战即将上演。专家分析认为,外资通过收购首次涉足年销售额达4500亿元的中国家电市场,有可能对国美、苏宁等形成巨大的挑战,改写国内家电连锁格局。
对此,尽管国美们一致认为百思买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但其势力主要集中在北美,而中国内地的家电连锁布局已基本待定,并不惧怕任何外来者。在家电连锁业内,国内企业和国外具有很大差异性,国外企业主要靠差异化产品制胜,其产品销售结构中,有70%左右是自主品牌产品;而国内连锁企业只有价格和服务上的差异,产品几乎没有差异性。更何况百思买店面面积较小,不可能广泛满足消费需求。但他们却不得不承认百思买等外资企业的管理优势和盈利模式等,纷纷进入精细化管理,提高单店效益。
上述专家还认为,永乐和大中的此次合作,虽然到底是理性的扩张之举还是无奈的应对之策还不得而知,但像百思买等外资的高调进入肯定是个绕不开的因素。
硬伤内斗各有隐忧
国内家电连锁从来就不缺乏竞争。即便没有外资的侵入,“内斗”也从未断过。在“2006国美全球家电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兼此次论坛主席龙永图就一语破的:“古人说苛政猛于虎,现在家电行业是内斗猛于虎。”龙永图说,现在中国家电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之间的内斗和内耗。这已经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的最大障碍,“我们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可就在五一节前,苏宁向其空调供应商发了一份“商函”,要求厂家不得向国美提供更多的促销资源,否则将保有对贵司采取一切措施的方法和权利。据了解,这已绝非第一次了。
目前,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的市场格局中,以国美、苏宁两大典型的全国性企业为第一阵营,永乐、大中、五星等企业紧随其后。而作为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地头蛇”企业,大中永乐在两地市场的占有率都在50%以上。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永乐目前80%以上的门店都开在上海,其去年开始对北京市场的开拓也并不成功。而大中还一直是一家北京企业的形象,除了在北京地位老大外,其在北京之外市场的开店数量几乎可以忽略。
随着国美和苏宁全国布局的逐步完善,以及紧随大中、永乐之后的五星对江浙二三级市场的深入开展,永乐和大中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空间明显在被挤压和缩小。据了解,国美宣布今年开店的目标是100家,苏宁今年的计划则是开180家左右的新店面。
与此同时,永乐近两年来的单店利润一直都在下降。就在永乐宣布与大中合并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永乐上市发行保荐人摩根斯坦利发布报告称:“由于成本升速超过预期,预计永乐当年收益将下降25%~27%”,同时将永乐评级由“增持”降至“与大市同步”;目标价由4.20港元下调至3.95港元,评级也由 “增持\"调低至“减持\",目标价下调28%至3.40港元。
所有这些,也使得永乐、大中等雄踞一方但又不偏安于一方的区域性企业必须寻求非常之突破法则来进行全国布局。
强强联合各有盘算
根据永乐与大中达成的协议,将来永乐和大中合并后,双方主要人员的持股比例将按照会计方法计算后确定。据了解,在永乐目前以陈晓为代表的50名高管拥有62.6%的股权,张大中则拥有78%大中电器的股权,而永乐的资产要比大中高出30%左右,按这样的计算结果最终陈晓和张大中的股权比例将大致相同。
其实对于此次合作永乐、大中双方也各有盘算。
一直以来,大中都在积极忙于上市融资,但都由于财务、市场认知度等因素,大中上市进程一直不顺,上市计划也一拖再拖至今未能成行。另一方面,随着国美、苏宁在北京市场的大幅扩张,死守北京市场显然已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业内一直有大中欲通过与永乐的合作达到“借壳上市”的说法,而大中方面也流露此意,据大中内部人士表示:“大中电器通过与永乐合并的方式,可以迅速完成上市过程。”
而对于永乐,同时也被业界视为借大中目前尚为良好的经营状况“救市”。这一切都源于在摩根斯丹利和鼎晖入股时,永乐董事局主席陈晓已经与这个外资股东签订了一份所谓的“对赌协议”: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净利润相等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东转让 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向外资股东转让的股份最多将达到9394.76万股,这相当于永乐上市后已发行股本总数(不计行使超额配股权)的约4.1%。而且,净利润计算不能含有水分,不包括上海永乐房地产投资及非核心业务的任何利润,并不计任何额外或非经常收益。
这对陈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据永乐年度报表显示,2002年至200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20万元、1.475亿元和2.123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收入为56.999亿元,同比增长46.7%;净利润为1.559亿港元,同比上升29.38%。公司预测今年底纯利润将不少于2.88亿元,同比增长35.66%。市场人士分析,永乐管理层要想从外资股东手中拿到4697.38万股奖励,未来两年的年净利润增长率至少要达到60%。
“这几乎是单凭永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根据数据表明,家电连锁老大国美电器去年上半年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的净利润只微幅增加4.5%。”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1+1>2变数难测
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永乐、大中既然已经走到一起,怎样才能达到双方预期目标,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正如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所说,目前两家只是签署了合并协议,二者还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多品牌经营,合并进程还存在诸多变数。
即便两者合并后销售规模大大提升,越过苏宁成为第二,但也未与国美、苏宁拉开绝对差距,所以与上游制造企业议价能力的提升不会太明显。其次,合并后也还是限于北京、上海两地的强大销售能力,并非意味二者向异地扩张的能力得到提升。“制造企业并不在意卖多卖少,而是希望渠道商的网络能到达更多的地方。因此,现时现地,家电连锁商的发展重点是布局、造势。”业内观察人士罗清启表示。大中、永乐现在的发展状况与此需求尚有脱节,它们在北京、上海各自的大本营做得非常强、非常精,但在异地编网能力、开店速度、开店技术上尚有不足,与国美、苏宁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合并并非大功告成,根本的问题仍没解决,接下来,大中、永乐还是要面对老生常谈的开店问题。
“股价下跌不能说明永乐与大中的合并就不好,这里面可能有些偶然因素。”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师刘步尘表示,但他同时指出,“如果双方的合并还是只限于业务层面,那将和四年前‘中永通泰’那个松散的采购联盟没什么区别。”
而且,“永乐和大中其实也对合并缺乏信心。合并后的股权结构现在还是未知数,国内连锁商之间竞争意识太强,合并可能因此不能完成。”刘步尘分析说。他认为,大中、永乐合并后虽然总量相加使市场份额加大,但仍无法改变市场地位,就算在集中采购上应该也不会增加太多优势。此外,合并后双方在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尚需磨合,因此如果不能变合并为合力,估计不会给行业带来过多影响。
众所周知,合伙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合作失败的最普遍原因之一。大中与永乐侧重于不同的区域市场,在企业文化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首先必然有一个先破后立的文化整合过程,整合是否成功,体现为能否实现文化融合。企业文化整合得好,就可以心有灵犀,整合得不好,就变成同床异梦,这也是检验双方企业文化开放度的最好机会。因此,选择何种融合模式、如何打造新的管理文化、如何重塑品牌文化等等,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当然,从目前情况来看,两个品牌竞争性大于差异性,因此如何将两个原本对立的品牌进行组合,也是决定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认为,大中与永乐的合作并不会对国美和苏宁形成什么挑战。两个公司合并后,虽然在规模上有了扩大,在京沪两地形成了绝对强势,但并没有结构性的变化,也没有形成利于全国扩张的良好平台。“两个小孩加起来并不等于一个大人,企业之间如果只是规模上的合并,只是会形成‘连而不锁\的状况,并不能形成强大的进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