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地里争夺战——“转基因棉”
棉区频频告急
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规模的棉铃虫病虫害迅速席卷了我国黄淮海流域的产棉区。来不及多想,许多农民扛着农药直奔田里,想把损失降到最低。但这些狡猾的小虫子迅速产生抗药性,疯狂地把这场灾难扩散到一个又一个产棉区。
棉铃虫肆虐,棉区频频告急。当时的农业部部长重金“悬赏”:谁能防治棉铃虫就奖谁100万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副所长李付广博士的叙述,把人们重新带进了那场发生在棉田里的世界前沿科技之战。
李付广博士讲了一个故事。那是1992年,作为中国棉花权威研究机构的中棉所试验田里来了不速之客———棉铃虫,刚刚长出来的棉蕾被这些家伙糟蹋得“遍体鳞伤”。这一天,中棉所所有工作人员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每人拿一个罐头瓶,来到试验田里捉虫。有位老工人一下午捉了满满一瓶棉铃虫,觉得扔了挺可惜,便带回家里喂鸡,结果鸡全部死了。老工人这才恍然大悟:棉铃虫经过农药的多次“洗礼”,早已“百毒不侵”。鸡吃了这些毒虫,怎有不死之理?
“棉农原本在棉花种植期间只需喷施农药1次至3次,然而在那场灾难中,即使是喷施农药20多次,也不能保证完全控制住棉铃虫。”李付广博士介绍说。那时,有人曾将棉铃虫放在农药原液里,这些棉铃虫居然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棉花专家们心急如焚。应急方案用了一套又一套,农药洒了一遍又一遍,但棉铃虫却毫无“退却”之意。企盼的丰收一时间化为乌有,农民们欲哭无泪。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全国年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占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但棉花的产值却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棉花是我国3亿多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从事棉纺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达1000万人之众,纺织品每年出口创汇500多亿美元。
据统计,1992年前后,棉铃虫给国家和棉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防治棉铃虫发生的农民中毒死亡事件有1000多起,中毒人数达24万人次。
与时间赛跑
紧急关头,用生物技术防治棉铃虫成了必然选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打响了。
就在我国的棉花产业被棉铃虫搅得天翻地覆之际,美国孟山都公司Bt基因抗虫棉培育成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棉花本身不具备抗虫性。转基因抗虫棉是通过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内培育出具有抗虫性质的棉花,并使其具有世代遗传性,便于推广应用。
正当棉铃虫在我国肆虐之时,美国孟山都公司的代表来到中国,表示愿意帮助我们“绞杀”棉铃虫。他们提出,只要中国肯出9000万美元,就可以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转让,但这种转让不包括技术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利权。
接受他们的条件,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住猖獗的棉铃虫。但这同时意味着,我国未来的棉花产业将受到他国制约。另外,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状况千差万别,大规模种植美国转基因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没人敢于轻易断言。
几番深思比较,国家领导和我国专家痛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棉花转基因技术!
于是,由中棉所牵头,以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为纽带,全国上中下游优势单位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
“联合舰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全速前行。以中棉所为代表的上游基因构建单位成功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以中棉所为主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大批量创造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并将所获得的新材料快速发放给育种研究单位;接过“接力棒”的中棉所、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等10 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迅速培育出适宜我国不同棉区种植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并在河南安阳、山东惠民、安徽望江等地的生态育种试验站进行“中试”试验。
那段时间,以中棉所为龙头的全国各级科研单位全都开足了马力,夜以继日,加快研制步伐。李博士说,科研所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农民盼望技术的迫切心情、国外公司的技术炫耀、国家不遗余力的全力支持,都让每一位科研人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无比重大。不找到“剿灭”棉铃虫的技术决不停歇!这成了每一位科研人员无声的誓言。
几年辛勤努力之后,我国成功掌握了控制虫害的核心技术,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http://www.texindex.com.cn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