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生产面临种植结构调整
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到阿克苏,再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大片大片条田里的小麦由绿转黄。及至和田,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已经在挥镰割麦。
棉花播种稍晚,一行行棉苗还来不及将棉田完全覆盖。然而可以想见,过不了多久,棉田里就会开满白色和粉色的花朵。 西瓜、甜瓜、苜蓿、孜然、大棚菜、玫瑰花……南疆广阔田野色彩斑斓。 熟悉南疆农村情况的人都知道,若将时光倒推回十几年前,6月的南疆乡野绝不像现在这样色彩缤纷。那些年无论是棉花主产区还是次宜棉区,棉花的优势都被强调到了极致,以至有人开玩笑说南疆棉区除了老乡的房顶上,所有能用来播种的地方都种上棉花了。
棉花确实是南疆的优势,但决不能成为南疆的包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从自治区到南疆各地州的领导都意识到过分倚重棉花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以及农业生态危机,进而容易导致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大起大落。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05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70万亩,其中棉花125万亩,此外还有51万亩小麦,其余的土地则用于种植工业番茄、色素菊花、辣椒、甜菜、小茴香、芳香植物等等。 阿克苏是新疆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曾经在当地农村经济占压倒性优势,农民收入70%以上来自棉花。然而1999年棉花市场的一场风波,加上自然灾害,当年阿克苏农民人均减收400多元。2000年以后该地区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提高棉花亩效益的同时,扩大了苜蓿、蓖麻、甜菜等的种植面积。其中苜蓿等饲草面积由1999年以前的12万亩猛增到80万亩。 种植业的结构性调整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2004年阿克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779元,其中棉花占1039元,棉花的比重减少了,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明显增加了。 农业生态也有所好转。那些年包括阿克苏在内的南疆棉区年年大面积种植棉花,土地的轮作倒茬跟不上,棉铃虫、棉蚜虫时不时就大面积爆发。一些地方农民为了防治棉花病虫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打药,其结果是棉花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他昆虫却被打死了。“那些年棉区连麻雀都几乎见不着了。”南疆的同志说。 这几年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棉花以外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作物布局更趋合理的同时,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也达到了。遵循不同昆虫之间一物降一物的法则,栖居在其他农作物秸秆上的天敌在很大程度上就把棉铃虫、棉蚜虫这些害人虫治住了。
喀什地区棉花最多时达到300多万亩,去年减少到258万亩。面积压缩了,棉花的单产以及亩效益却提高了。那些年喀什人颇以该地区拥有麦盖提、巴楚这样的棉花平均单产百公斤县为荣,去年该地区棉花单产达到105公斤。就是说,不再是单个县实现棉花平均单产百公斤目标,而是全地区跃过百公斤高产大关。 棉花最鼎盛的时代,曾经有喀什农民向上级部门反映,抱怨地里都种满了棉花,想种几个伽师瓜满足一下口福都找不到地方。这几年喀什地区每年瓜、菜面积都达到五六十万亩,另外还有四五十万亩玫瑰花、小茴香、中药材、红薯等等。和棉花销售渠道不同,上述这些小宗农产品大多需要农民自己想办法销售出去。通过闯市场,南疆农民增长了才干,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农产品经纪人。 同样的变化还出现在昆仑山下的和田。人均耕地不足1.5亩的和田长期为让农民吃饱肚子操心。经过多年努力,和田农民粮食终于够吃了。2004年,和田地区提出“六个30万亩”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30万亩棉花、30万亩设施农业……土地也因此变得愈发五彩斑斓。 尤其可喜的是,众多和田农民还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和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农村经营体制变革,从有限的土地上解脱出来。他们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在村里编织地毯、加工艾得莱斯绸、打制民族小刀、编苇席,千方百计让本来并不大的钱口袋鼓起来。
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