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棉花生产亟待打好“组合牌”
受去年棉花价格大幅下挫的影响,今年许多地方纷纷缩减面积。从有关部门公布的农民种植意向的数据看,今年植棉面积减少幅度达11.5%,而实际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萎缩。入春以来,尽管“棉花价格前景看好”成为农村春耕备耕中的一道强音,但仍有不少棉农心有余悸,举棋不定。笔者认为,切实扭转棉花播种面积下滑态势,必须多策并举,有的放矢,全力打好“组合牌”。
一是打好“算账牌”。照上年行情安排当年布局是许多农民经营决策的“参照系”,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影响效益的市场经济规律告诉人们,谁把握了市场先机谁就会赢得主动,谁抢占了市场空档谁就能带来效益。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应通过算账对比的方法,帮助农民学会用逆向思维的理念把握市场,用反弹琵琶的举措接轨市场,用抢占先机的行动夺取市场,从而使多种棉、种好棉成为广大农民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是打好“服务牌”。能否让农民在市场机遇面前抓得住、用得上、赚得到,与外部配套服务工作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棉花生产涉及布局统筹、良种良法和物资保障等诸多环节,切实需要涉农部门未雨绸缪,多办实事。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要帮助农户间搞好地块与水系的协调,切实解决“有茬可调”、“有地可扩”的问题;农技部门要搞好良种调度,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农资部门要加强品种配置,搞好货源调集,真正把支持农民恢复棉花生产的保障措施做到位。
三是打好“衔接牌”。建立产销衔接机制是避免棉花市场大起大落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棉农、企业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否则,一旦国内棉花紧缺,纺织企业就大量进口,从而拉动国际、国内棉价上涨;到第二年,受涨价信号驱动,棉农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又造成原料过剩,加剧“周年波动”的循环往复。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棉花产销衔接体系建设,健全配套网络,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用棉企业、流通企业与棉花产区直至农民签定购销合同,从根本上维护棉花市场的长治久安,实现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扭转棉花生产滑坡态势,关乎农民增收,也是涉及纺织服装业的大事,全社会应联手行动,跳出棉花产销的“周年波动”现象。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