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玩具溯源及其民俗特征分析

王朝厨房·作者佚名  2007-0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玩具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中:“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四时玩具……”。把玩具说成是“戏小儿之具”(逗小儿玩的东西),则源于汉.王符着《潜夫论.浮侈篇》中:“或做泥车、瓦狗,马骑倡獗,诸戏小儿之具,以巧诈”。作者旨在抨击达官贵族人家的骄子行为,但却侧面反映出早在汉代,为儿童制造玩具之风已经盛行。

玩具,在民间俗称耍货,又叫小玩意儿,是儿童自娱或相互玩耍的天使。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和趣味性,广泛地流行于城乡各地。每年一进入农历正月,庙会与集镇上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彩灯、琉璃圪崩的,卖玩偶泥哨的,卖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的,卖窗花、喜花的,卖风筝、风车、空竹的……。这些品种不一的玩具中,有的供观赏,有的能吃,有的能把玩,有的能吹出音响来,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孩子们为这些有趣的乡土玩具着迷,父母们也都舍得给孩子们花钱,图个吉祥如意,落个喜庆欢乐。

乡土玩具原本产生于民间的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活动是乡土玩具生存、发展的载体。其鲜明的特征,概括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土玩具与民俗信仰。玩具的产生源于远古的祭祀崇拜。河南淮阳的泥玩具“人祖猴”原本是生殖崇拜和祖灵崇拜的圣物(保护神),当人面猴以泥玩形式,在善男信女中间广泛传播时,崇祖观念无形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虎,在大自然中被认为是最凶猛的野兽,但在民俗信仰中,则变异为驱邪除祟的瑞兽,在人们的观念中升华成一种代表勇猛刚强,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同样,玩具中的鱼、龙、麒麟、龟、鹤、鹿等飞禽走兽等,都分别被赋于神圣的内涵与吉祥口彩。阿福娃娃是妇女们求子最理想的目标;兔儿爷是中秋佳节的吉祥精灵;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无论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如何,但在民俗观念中均被视为生命的保护神;

二、乡土玩具与人生礼仪。当儿童在母腹中躁动时,玩具便已悄悄走进诞生礼仪之中。陕西凤翔的挂虎面具,实则是一种崇虎文化无言的胎教艺术,它始于商周,延续至今。人们希冀婴儿出生后像虎一样勇猛有生气。之后的洗三、作九、庆满月、过百日等一连串的庆贺活动,都是亲朋好友赠送吉祥玩具的机会。布老虎、虎头鞋、虎头帽是寓意驱邪保平安;送猪脸睡枕、猪头鞋和以猪为造型的布玩具,则象征婴儿能像猪一样能吃能睡,茁壮成长;

三、乡土玩具与民俗节令。中华民族有三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史,早在西周春秋时代便发现了农时节令与耕耘收获周期的原始科学规律,为调整适应农业的生产节奏,做到有劳有逸。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最盛大的休闲节日。辞旧岁,合家喝团圆酒,尽情欢乐。小孩子们穿新衣,放鞭炮,收取压岁钱。节日中各类乡土玩具纷纷上市,琳琅满目、丰富多采。依此类推,正月元宵节的花灯;三月清明节的风筝;五月端午节的香包;八月中秋节的兔儿爷……。总之,一年到头的应时节令,都有不重样、内涵不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儿童玩具。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启迪了幼儿的智能;锻炼了儿童的体魄;培育了儿童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寓教于乐,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伟大贡献。

乡土玩具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独特的民俗内涵上。许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材质,不同造型,微不足道的儿童耍物相加的总和,恰恰能反映出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最朴实,最本源的文化面貌;最完美,最具说服力的体现出人类对下一代至高无上的爱心。综上所述,尽管时代已发生巨大变革,旧的习俗已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消失,但我以为:中国乡土玩具的吉祥内涵及其独特质朴的艺术形态,将永远保持着一种震撼人心的民族精神,和难以表述的艺术感染力,它甚至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度,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最明白易懂的一种艺术形态,也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重要的旅游资源。

信息来源:大公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