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水泥公司在内忧外患中重获新生
一个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设备报废率高达90%的老式机立窑水泥厂,一个曾经濒临关闭的弱势企业,今天却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非煤产业的发展先进典型。从年产量10多万吨到50多万吨;从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到超过1.2亿元;从资本运营到低成本扩张,再到"一厂变三厂二站"的滚雪球式效应……发生在新汶矿业集团新建水泥公司身上的奇迹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三年前的新建水泥公司,虽然在改革脱困的攻坚战中,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构建了新的经营机制,经营业绩逐年好转,扭转了亏损局面。但工艺落后的先天不足始终伴随着政策性淘汰的威胁,沉重的国企包袱和产品市场过剩的叠加,使他们丝毫乐观不起来。
新矿集团的一个资本运营决策,点燃了新建公司在内忧外患中突围的希望。2001年8月初,他们大胆接手了山东泰安一家当时已经停产的困难企业,并以极快的速度"驯服"了这条投资9000万元建成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实现低成本扩张升级。
10天恢复运转、2个月达标达产、5个月扭亏为盈、日产能力翻番,至2004年年底,这家濒危企业共实现产值近2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采矿、建材、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税收和就业的增加。原厂400多人不再为下岗担忧,特别是对残疾福利人员的安置,为社会解决了难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资本运营让新建水泥公司尝到的甜头还远不止这些。他们将回转窑优质熟料回运与老厂立窑熟料混掺,提高了老厂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并摆脱了原来对无烟煤、石灰石的过分依赖,使两个水泥厂都活了起来;老厂人员分流出250余人,人员减少而年产量反而上升了40%,劳动生产效率居全国中小水泥企业前茅。
作为新建水泥公司的主业,水泥是他们追求做优、做强、做大的一个重点目标。而发展城市商品混凝土新产业,则使他们又一次抢抓了发展机遇,实现了进入城市"借地种粮"的跨越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两年前他们在泰安市成立了商品混凝土公司,成为泰安市目前惟一获得预拌混凝土三级企业资质和实验室资质的双证企业。他们与运输车业主结成利益共同体,将"无车公司"与"富车企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逾越了资金与发展之间的鸿沟,抢坐了商品混凝土市场的"头班车";把产业链低成本拉长,使他们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优势互补,高强度水泥为混凝土生产提供了原料支撑,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水泥销售。
截至2004年年底,新建水泥公司累计生产销售商品混凝土33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4100余万元。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其中水泥产销量超过50万吨,混凝土产销量逾1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在水泥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他们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成果,并继续保持了泰安市水泥生产与加工强势企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