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青茄栽培技术
金山青茄适于做凉菜,虽栽培面积不大,但种植历史较悠久,效益也很高。随着金山区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本地青茄面积也有所增加,据统计,1997-2000年全区种植面积约22.5hm2,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3000-4000kg,平均每667平方米产值8000-10000元。其中干巷镇长跃村在1998年种植240平方米大棚青茄,产量1992kg,产值11225元。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精选品种 要选择矮箕,茎节紧凑,茎上青下紫,开紫红花,抗病性强,果皮青绿色,果肉白色,果长圆形,有光泽,单果重100-150g的品种,如“十姐妹”。
2 适期育苗 当地的播种适期为9月上中旬。播前晒种3-4h,用55℃温水浸种5-6h,或用清水浸3-4h,洗净搓干后播种,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0-25g。播后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宜),上盖二层遮阳网。约1-2天出苗,4-7天齐苗。当苗有2叶1心时要进行移苗,用8-10cm直径的塑料营养钵移苗有利于培育壮苗。一般苗龄55-60天。
3 适时定植 定植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5000kg、蔬莱专用复合肥50kg作基肥。方法是在每个标准大棚筑成四畦(若前茬是水稻,可以免耕定植,先施肥再开沟后耙细沟泥),每667平方米用氟乐灵100-125ml对水40-50kg喷于畦面,然后铺好地膜,于10月中旬扣好大棚膜。在11月上中旬定植,每667平方米栽2200-2400棵,要做到边定植边浇水边搭小环棚,然后覆盖薄膜和无纺布,以利缓苗。
4 保暖过冬 定植以后的保温防寒、保暖过冬是青茄早熟、高产、高效的关键。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覆盖的层数,一般最多需要使用5层覆盖,即从下到上为地膜,小环棚下层膜,无纺布,小环棚上层膜,大棚天膜,只要每一层都覆盖紧实不漏风,可以抵御外界一5℃低温。管理上不论晴天、阴天,还是雨天、雪天,大棚内小环棚上的覆盖物都要揭开,以增加光照,增强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提高其抗逆性。一般上午8-9时揭开,下午3-4时覆盖。
5 整枝打叶 青茄一般不易徒长,一般在门茄下部留1-2个侧枝,以后看长势而定。采果后第一分枝下部老叶和小分枝全部抹去,到采果后期可剪去老枝,换新枝结果,同时摘去老叶,留叶要均匀。果实要及时采收,不留老果,以提高茄子的商品性和产量。
6 肥水协调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定植时除浇足搭根水外,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不追肥。追肥重点在开始采收后,第一次量要少,以后每隔10-15天追一次肥、灌一次水,做到肥水结合,以水吊肥。另外,还可用0.2%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7 及时采收低温时期由于果实生长比较缓慢,植株小,采收相应要提早,以利于植株的发棵、茄子的坐果和幼果的生长,从而提高早期产量,增加收益。11月定植的青茄,可于1月下旬采收,时价16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