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鸳鸯溪 动物世界
为了保护鸳鸯等珍贵的水鸟资源,我国在重要的水禽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驿站陆续建立了许多的自然保护区,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这个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屏南县的宜洋村,地处屏南、政和、周宁三县接合部,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棗鹫峰山脉的中段,距屏南县县城30公里。这里原来的名字叫白岩溪,是该地最大的一条自然形成的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溪水,宽0.6公里、长14公里,贯穿整个山谷,沟边周围群峰林立,最高处的白岩顶海拔900米,与沟中最低处相差450米。白岩溪自古以来便是鸳鸯在福建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因此人们就把它称之为鸳鸯溪。
鸳鸯溪内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小溪小涧日夜奔流,溪水清澈,婉蜒曲折,时浅时深,有时形成一湾湾几丈深的碧潭,各种怪石遍布溪中。溪畔两岸山峦陡峭,森林茂密,绿树成荫,悬崖峭壁,洞穴处处可见。新雨之后,千山流泉,万涧奔绿,即使山岭如洗的大晴天,也可见一匹匹白练,沿峭壁而降,在阳光下织出一幅五彩斑斓的锦屏。瀑布泻人涧谷后,缓缓逶迤前流,风光之胜,如诗如画。在这个空气清新,环境恬静幽美的狭谷里,每年深秋都有七八百对鸳鸯千里迢迢从北方准时飞到这里过冬,为了保护好这种珍稀动物的栖息环境,福建省于1984年在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面积为总面积1039.5公顷。1993年,它又被批准为我国仅有的一处以观赏鸳鸯等珍稀动物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自从鸳鸯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配备了管理人员,制定了一套管理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鸳鸯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为每年来此越冬的鸳鸯创造优美、幽静、安全的生活环境。鸳鸯溪附近的村民们也都自觉地遵守《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共同参与保护鸳鸯的行动,从不随便惊扰它们。这样,每年到这里过冬的鸳鸯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成了我国著名的鸳鸯乐园。
鸳鸯溪平均海拔约500米,河床比降大,南北落差大约28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山地湿润气候,具海洋性气侯特征,季风气候比较明显:春季冷暖多变,云雾多;夏季湿凉无酷暑,雨水多;秋季睛朗干燥;冬季无严寒。植被类型属于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原生植被主要有三种类型:热带常绿针叶林、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该地的水生植物和鱼类也很丰富,因而是鸳鸯越冬的理想之地。鸳鸯溪中有好几个深水潭,鸳鸯更多集中在水潭里。其中有一个叫做瓮潭,形状如瓮,潭口宽仅一米多,潭长八十多米,两边是六七十米的陡岩峭壁,潭畔杂木密密重重,潭边有细沙,这里集中了大约鸳鸯溪中鸳鸯的一半数量。每天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它们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深潭中游泳、嬉戏、取食,时而互相追逐,时而潜入水中,不时搅起晶莹的浪花,构成美丽的鸳鸯戏水图。游倦后,就飞到溪边的岩石或沙滩上,整理羽毛。然后,雌雄成对,交颈而卧。睡觉时将头插在翅膀下边,用一只脚站立,有时还会在水面上漂浮时打盹。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睡觉时,每一个群体有一只立在岩石高处放哨。发现情况会立即发出“嘎嘎”的鸣叫,霎时鸳鸯群腾空而起,排成一行,顺着山谷飞去,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光,构成壮观的鸳鸯腾空图。鸳鸯形色斑斓,碧潭翡翠如玉,相互辉映,蔚为奇观。溪畔上有一个漏水巨岩,人称鸳鸯台,游人可以在沿岸岩上或者潜形溪畔,默默观赏,也可去鸳鸯台上羁留,既可远眺山川秀色,又能细玩来往珍禽。
鸳鸯溪一带的植被以杂灌木为主,此外还有松树、阔叶树等,特别是楮拷类、酸枣、野梨、野柿等植物繁多,在山麓之间,还分布有世已绝迹的“活化石”水松,其叶榛榛,益增幽趣。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植被资源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场所和充足的食物。除鸳鸯外,这里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以及麂等哺乳动物20余种,白鹇、岩燕等鸟类50余种,爬行类40余种,鱼类10余种,特别是鸳鸯溪沿岸的山岩中,还栖息着200多只猕猴,是该地数量仅次于鸳鸯的另一种野生动物,所以这个保护区也叫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
在宜洋附近,除了鸳鸯溪以外,屏南棠口乡棠口溪的中段、黛溪乡的石塘溪以及棠口乡和黛溪交界的霍童溪上游等地,也都是鸳鸯喜欢栖居的地方,每年也能发现200—300对鸳鸯前来越冬,使这些地方充满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