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县地区介绍
英吉沙县地区介绍
【位置面积】英吉沙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系公格尔峰的东北麓的丘陵和平原地带。面积3373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1999年末总人口21.34万元,其中少数民族20.97万人,农村人口16.6万人。23万人(2002年)。
【地形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驻地邮编】县人民政府驻英吉沙镇,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1541千米。
邮编:844500。
行政区划代码:653123。
区号:0998。
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东、东南与岳普湖、莎车县相邻,西、西南与阿克陶县毗连,北与疏勒县接壤。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35公里。
“英吉沙”为维吾尔语,意为“新城”。西汉属疏勒地。清光绪九年(1883年)始置英吉沙尔直隶厅,隶属喀什噶尔道。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英吉沙县。现隶属于喀什地区。县人民政府驻英吉沙镇。

县处塔里木盆地西缘,与帕米尔高原交接,地形以沙漠、山前冲积平原和坡地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西南山地平均海拔1750米,为全县最高地带,主要有喀拉巴什塔格山、博孜塔格山。中部平原多河渠,主要有依格孜亚河、库山河、塔孜滚渠、胜利渠、青年渠、英艾日克渠等。东部有大片盐碱地,东北部沙漠多新月型沙丘。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日照强,年均降水量70毫米,年均温11.5℃,一月份均温-7℃,七月份均温25℃,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
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盛产色买提杏,是有“冰山玉珠”美誉的“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矿藏资源有石油、煤炭、石灰石、石膏石、水晶石、铜、铅、铁等。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43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2929万元,第二产业6553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4838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元,比上年增长149元。有电力、煤炭、水泥、果品精深加工、木业板材加工、农机修造、副食品加工及手工业编织等工业。传统产品中的英吉沙小刀远销国外。2003年,乡及乡以上完成工业产值4932万元。全县有耕地面积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9万亩次,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65万亩,是全疆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高产棉基地。优质色买提杏30万亩、巴旦木3万亩,建成了全国闻名的色买提杏、巴旦木生产基地。农林牧渔业总产业47582万元。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292万元,地方税收675万元,国家税收486万元。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20366万元。2003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438万元(不含50万元以下投资),比上年增长4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4626万元,国内贷款788万元,自筹资金3437万元,其它资金1587万元。全县个体总户数1804户,从业人员2317人,营业收入4591万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0万元,到2003年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注册1814家,从业人员2592人,注册资金1436万元,完成产值2680.6万元。
以公路运输为主,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315国道纵贯县境,通疏勒、喀什、莎车、和田等地,省道214线公路通阿克陶。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93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9862千人公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10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7418户,国际互联网252户,移动电话用户13451户。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区供排水、供暖、供热设施齐全,绿化覆盖率达11%,道路馆场用地占城区的10.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20万元,建筑企业施工房屋建筑面积22869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200平方米。全县水资源匮乏。有小型水电站5座,火电厂1个,年发电量2650万千瓦时。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设施不断更新。县乡文化站及设施齐全,广播和电视实现村村通,广播人口可覆盖率达98%,电视可覆盖率达95%。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61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30人。有全日制中小学89所,在校学生58639人,小学入学率98.9%,中学入学率达97%,“两基”巩固率达98%。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6个,医院床位462张,拥有技术人员334人。
有色买提杏、巴旦木果、杏干、杏脯、甜瓜、土陶、擀花毡、巴旦姆花帽、土印花布、英吉沙小刀.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引进的浙兰水泥厂、康赛水上游乐园、英鲁木业已初见成效。投资5000万元的新疆屯河英吉沙果业已于6月初建成投产;总投资2.6亿元的冠农天府果蔬正在紧张施工,预计7月份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