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县地区介绍

王朝景区·作者佚名  2006-12-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疏勒县地区介绍

【位置面积】疏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东面有浩瀚的塔里木盆地,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地理标东经75°57′~76°55′,北纬38°50′~39°28′。东与伽师、岳普湖县相邻;南与英吉沙县接壤,西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相连;北隔克孜勒河与喀什市相望。县境东西长106千米,南北宽69千米。面积2232平方千米/2399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1999年末总人口274261人,其中维吾尔族254718人,占总人口的92.9%;汉族18823人,占总人口的6.8%,回、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3%;农村人口242095人,占全县人口的88.3%。29万人(2002年)。

【地形气候】地处喀什噶尔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点1310米,最低点1215米,纵坡约万分之一,地势起伏不大。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型气候,四季分明,日照长,降水少,蒸发强。年平均气温11.8℃,一月平均气温-6.5℃,七月平均气温25.8℃。

【驻地邮编】县人民政府驻疏勒镇,距乌鲁木齐市1484千米,距喀什市7千米。

邮编:844200。

行政区划代码:653122。

区号:0998。

疏勒县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中部,东连伽师、岳普湖,西接疏附县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南邻英吉沙县,西北和疏附县毗邻,北隔克孜勒河与喀什市、疏附县相望。县境素有“黄金走廊”之称。

疏勒县有2130多年历史。疏勒,古西域国名,早在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有“疏勒国,王治疏勒城”的文字记录。唐朝设疏勒镇,与龟兹、于阗等并称“安西四镇”,清设直隶州,后升格为府,民国二年(1913年)疏勒府改为县,此名沿袭至今。地处克孜勒河、盖孜河和库山河冲积平原中游地区,境内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地下水储量丰富,耕地面积53.46万亩。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年降水量76毫米,无霜期150天。农副土特产丰富,主要有杏、桃、瓜、石榴、畜禽以及甘草、枸杞、麻黄、紫草等名贵药材,是全疆主要粮棉产区和瓜果之乡。

2003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556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21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091万元,农业总产值4701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1450元/人。全县有工业企业20家。初步形成了水泥、机械制造、果品加工等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年产值在千万元的企业有5家,500万元以上有4家。到2003年底,全县有耕地面积53.4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2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3.5万吨。建成了高品质棉花、优质粮食、蔬菜、名特水果、优良畜禽等生产基地。2003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2005万元。金融机构齐备,期末存款余额达101329万元,可办理国内外一切往来业务。现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2926个,从业人员3805人。2003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264万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9万元。2003年,累计吸收投资总额16235万元。到2003年底,私营企业注册29家,注册资金达4303万元,完成产值2700万元,创税96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国道315线与省道214、310、311线在县城交汇并穿越全境,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41公里。是喀什通往和田、西藏阿里地区和喀什地区南部八县的必经之路,为喀什市的西南门户。全县程控电话装机16659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50户。乡村全部实现电话程控化。移动用户已达到6300多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9部。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城区面积达到6.51平方公里,城市面积达10.37平方公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镇人均住房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5.16平方米。全县有水库3座,3个水源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县修建各类防渗渠369.45公里,打机井313眼。农网改造工程已近尾声,入户率达到95%。

县内驻军单位多,是全国闻名的“兵城”。全县已命名的文明单位158个,其中: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9个,地区级文明单位16个,县级文明单位123个。已建成军民共建文明村11个,文明医院4个,文明学校10个,文明单位31个,文明街道3个。1997年,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档案馆1个。有县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台1座。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0%。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06所,在校学生6.8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67%,初中入学率达95%,小学“两基”巩固率达99.7%,中学“两基”巩固率达99.6%,2003年高考录取233人,录取率达47.4%。

传统项目民族摔跤和门球优势突出,2003年,民族摔跤获自治区3金2银,门球获自治区一等奖,并在全国赛上获奖。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0.72人,每千人拥有病床位1.5张。“科技兴农,科教兴县”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现有各类科技人员4100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809人。到2003年底,实施科技项目29项,有1项成果获国家奖励。1999年在喀什地区率先进入“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行列,2001年进入“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县、市、区”行列,2003年被自治区授予“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集体称号”。环境污染较轻。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区绿化面积236万平方米,占城市面积18.86%,城区人均绿化面积6平方米。1998年以来,全县植树造林18万亩。

现有社会福利院15所,收养175人。社会福利公司一家,固定资产38万元,安排残疾人11人。2003年发放低保金498万元,低保对象达到应保尽保。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单位57个,参保人数2896人,参加医疗保险单位116个,参保人数10013人。2003年底,保险业务财产险已开办65种,承保749万元,综合赔付率为51%;人寿险已开办76种,承保435.2万元,综合赔付率122%。

有热比亚-赛丁墓,古丝路遗址、巴依汗古城遗址、喀什噶尔提督粮仓依稀可见。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塞外风光,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