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猜火车》的摄影技巧想到的
《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改编自欧文·韦尔什1993年同名小说。影片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情节,带你走入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和极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

电影海报(1996)
《猜火车》,一部被电影人称做独立制作范例的电影——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金,拍摄时间49天。表面上,它是一部讲述苏格兰底层青年放浪生活的电影。内涵却是作者对社会的存在主义式思考(这点和经典狂想史诗电影《现代启示录》颇为相似)。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明确地揭示出电影的主题——选择。选择你的生活,选择你的未来。

导演丹尼·博伊尔(右)和摄影布莱恩·图法诺(中)



画面主体的取舍是摄影的门道(包括特写),有意识的选取不完整主体是摄影的一门工夫;前虚后实的效果在图片摄影中利用广角加慢门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寻找一些物体制造变形的特殊效果。

利用好前景,这非常重要(但要注意你选择的前景对画面是否有意义)。

逆光拍摄——烘托画面气氛。事实上,《猜火车》的摄影可以分析的还有很多很多(单就用光,就足以写再一篇文章),为了不使这篇文章显得过于主观和冗长,这里只选取了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画面。这部摄影风格独特的电影,还是需要坐在电视前细细品位。也许这部题材颇受争议的电影并不讨人喜欢,但仅从纯影象的角度来说,它的确是一部经典。

《猜火车》是导演丹尼.博伊尔一直无法自我逾越的作品,如果你对他还有兴趣,我推荐《28天后》的前1/3。(全文完)《猜火车》的总体摄影风格就是色彩——对色彩的夸张运用。通过对场景,灯光,服装等等的精心设计,给电影的视觉空间带来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意味。而当你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却不会感到眼花缭乱,惊讶于整体色彩的统一。

这张照片是导演灵感的主要来源,决定了影片的色彩,感觉等等。大家一定很眼熟吧!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我来拿这部电影谈谈图片摄影,跳过专业的镜头调度,剧情空间与音响空间,单独分析一下影片的静态摄影镜头。希望朋友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在实际摄影时加以运用。一.色彩运用举例


红色和黑色搭配往往是最简单而又最鲜明的。

初学者常常忽略的色彩——消色。整体的消色突出女孩衣服亮丽的黄边。运用好消色,你的摄影就会向前迈进一步。

彩色的窗户就是最好的滤光镜,低调的色彩是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


统一的色调利于情感的表达。二.影片的两个著名段落——如果你喜欢拍摄图片故事,不仿借鉴一下
1.这是影片最著名的超现实段落,主人公mark钻入马桶寻找“丢失”的栓剂。再次强调,对于彩色摄影而言,采用协调色是很重要的一点。这里是冷调。



逆光的水下拍摄往往使画面产生神秘感

2.影片的另一著名段落,描写mark从注射过量导致休克直到抢救苏醒。仍然是协调色,统一的暖色调。







Mark惊醒的一刻。影片大量采用广角镜头,通过变形带来夸张。三.两段主观镜头
1.mark初识女主角


主体夹杂在人群之中往往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拍摄中要特别注意陪体不要“抢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半风儿,一半沙~色彩的对比是感情戏的灵药。
2.戒毒时痛苦的mark




表达痛苦的主观镜头,利用广角变形行之有效。四.特殊角度的选取——也许是摄影最不可忽视的构图手段

低角度拍摄是净化背景,突出主体的最简单方法。

特殊的视角带来特殊的视觉感受。

俯拍是拍摄群像,表明环境的好方法。


找到一个“看不见”的角度。五.背景与符号利用


选取一个好的背景往往是画面成功的第一步,有些时候,这甚至比主体是什么更重要。

利用反光物体——摄影中的屡试不爽。


选取背景不可忽视符号学,如这里借用海报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ps:海报出自电影《出租车司机》,同为CULT经典)。

除借用背景等的符号外,有时画面本身就是符号的借用——这个镜头会使你想起Beatles。

(编者注:Beatles倒数第二章专辑“THE ABBEY ROAD”的封面,四人走在人行横道上的造型,后来被很多人借用。)六.还有哪些我们不应忽视的。


长焦的运用不仅仅是突出主体那么简单,被虚化的背景的色彩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利用人物神态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