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视点:由卷包案看村中商家交易弊端
出事儿了!又跑了一家,百万元巨款、十多张“白条”……卷包案再现中关村。
提起这“卷包”,要说在中关村也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了,笔者虽然进村儿的时间不长,但就在这短短两年间,却听说了多起“诈骗案”。甚至,您可以在into的搜索引擎中搜索一下“卷包”,您会发现从九十年代末到如今,这类事件就一直没有停过,什么“中关村打工仔两千元“悬赏捉拿”卷包商 ”、“不设防的中关村!60万元内存被夫妻卷包”、“卷包:中关村突发千万级惊天案 ”……中关村似乎充满了欺骗与谎言。
看到这些,有人不禁要问:中关村到底是怎么啦?为何“诚信”如此之差?对此,笔者的一位经销商朋友回答比较干脆:“诚信?中关村根本就没有诚信!”
这话说来也许带着一些个人情绪在里面,但至少从某种侧面反映了中关村诚信的现状,商家间缺乏真正的信任与最起码的责任,尤其是当卷包案发生后,村里的经销商更是惊弓之鸟,对任何人都会投去怀疑的目光。
中关村卷包案时有发生,商家间缺乏诚信,可能是错综复杂,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在笔者看来以下两点可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
第一:商家杂乱、交易缺乏规范
我们都知道,中关村是IT产品集散地,天南海北,商家云集,粗略算一下,这里恐怕也有成百、上千家的经销商在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就难免与别人打交道,但中关村鱼龙混杂,有的时候虽然表面很“熟”,但实际上并不知道对方的底细,缺乏对合作伙伴或者交易伙伴的了解。
在村里,很多商家,尤其是专门做批发的,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给“相熟客户”1~3天的帐期,并不是现款结帐,但是由于更多的都是出于“面子”,缺乏真正了解,所以,这在无形中就给了“诈骗者”孕育了“卷包”的条件。
第二:个别经销商缺乏诚信,过于短视,存在投机心理
不少人来中关村的目的都非常的简单——淘金,其实这本无可厚非,大家都要生存,都是来赚钱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关村市场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后,基本的格局已经定型,商机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一夜暴富”的神话发生几率已经越来越小。
然而,在个别商家的心中,仍然存在投机心理,总梦想着一夜之间赚个天翻地覆,可在经营上却是一塌糊涂,贷款办公司、卖假货、拖帐不还……,一旦遇到困难或者生意不好的淡季,便心生退意,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卷包案的发生并不偶然,商家交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漏洞或者说隐患,这对于动机不纯者而言,都是可以利用和操作的。
“卷包”带走的并不仅仅是100万的巨款,也带走了经销商之间最起码的信任,有人说,这样也好,现在大数额的交易,大家都是现款结货了,再熟也得按规矩走。但愿,“卷包案”能够给商家一个反思的机会,完善交易的过程和步骤,弥补漏洞,千万别再好了伤疤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