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数码相机发展前瞻
2005年,各种防抖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可以说是全年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几年前,防抖技术还是专业、高端的象征,无论是佳能的IS还是尼康的VR,都不是一般人接触得到的,而进入2005年,不光是高端的旗舰产品和长焦机,甚至连卡片机都具备了防抖功能。在林林种种的防抖技术称谓背后,其实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套路:佳能、尼康、松下等为代表的光学派,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类似陀螺仪的装置侦测相机的抖动,同时操作一片悬浮镜片的偏转来消除抖动的影响,典型的机型如佳能的S2 IS、松下的DMC LX1、索尼的DSC T9等;柯尼卡美能达独有的机械派,通过调整数码相机中CCD的位置来补偿抖动,这个名为AS的防抖技术被广泛采用在柯美高端的A系列和长焦的Z系列相机上,不过进入2005年后,这两条产品线发展缓慢,AS也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柯美的窘迫已经暴露无疑;富士的“自然防抖”技术则是另辟蹊径,采用高ISO的方式,提高快门速度,实现防抖,如FinePix F11、Z2、S9500等,虽然这一技术引发的讨论很多,不过目前能够在各类产品包括卡片机上实现高ISO防抖的,唯富士的“自然影像”技术能够实现。


其区别在于富士的“自然影像”在镜头、感光元件、图像引擎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而其他厂商目前还只能在单一的方面提高ISO能力。在这种区别下,富士的“自然影像”在进行高感光度拍摄时付出的代价非常小,而其他一些产品或者必须降低像素值,或者在高感光度下噪点严重,并不具有太多的实用性。大幅的感光元件代表更高昂的成本,因此并不能被普遍采用,不过既然有这样的产品出现,也表示厂商对某些方面追求。佳能的EOS 5D和索尼的DSC R1就是这样的产品,他们都采用了比原先“高一档”的大面积感光元件,EOS 5D使用了以往旗舰产品才使用的全幅CMOS,而R1则是第一款采用APS尺寸感光元件的消费类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产品虽然感光面积比原先增加了许多,但其像素值只是稍有提升而已。如R1的CMOS面积几乎是F828的7倍多,但像素的增幅不到30%!多出来的面积都派啥用场了?原来是用来提高高感光度表现和宽容度了!由此数码相机的像素之争终于退出了主战场。


大尺寸LCD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在取景还是在浏览时,更明亮、分辨率更高的屏幕都可以极大地改善了数码相机的易用性。
综合分析上述的这些情况,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虽然这些技术从表面上看起来相互都是独立的,但其实质上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那就是2005年的数码相机发展已经不再以提高像素为主线,而是要让使用者更容易地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
防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普通用户拍摄的成功率。以往为了在1/30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手部稳定,专业的摄影师们都需要艰难的锻炼,而现在防抖技术的普及使得应付1/15秒的拍摄对谁都不再具有任何难度。
高感光度的价值则不仅仅是提高了快门的速度,更是提供了数码相机在昏暗环境下的拍摄条件。家庭在使用数码相机时,相当多的场合是光照不足的室内,而依靠闪光灯会错失许多机会,同时闪光灯也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数码相机具有高感光度拍摄的功能,恰恰可以满足这种环境下的拍摄。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尺寸感光元件的采用,其目的也是提高拍摄的成功率,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高感光度,另一方面则提高宽容度,使得相机可以适应更大的曝光误差。
LCD的增大,和拍摄结果看来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事实上大从LCD获得的好处却是可以实实在在改善摄影的结果的。比如FinePix V10的3英寸LCD独特的放大取景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确认对焦和拍摄细节。
对更高感光度的追求将不会停止
可以预见到,2006年的数码相机将拥有更高的感光度模式。目前,一些具有“高感光度”的数码相机已经可提供ISO1600或ISO800,而在富士发布的新品中ISO3200的数码相机就已经出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高感光度的竞争方面,拥有完整数码影像技术的厂商将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以富士的“自然影像”技术为例,要提高高感光度表现,需要的是镜头、感光元件、图像引擎的系统化改良。因此,如果厂商本身就具有这三方面的研发能力,显然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技术整合。目前看来,能够拥有这样条件的只有富士、佳能和索尼(合并柯尼卡美能达后),因此未来真正的高感光度竞争将在这三家厂商间展开。如三星、奥林巴斯、卡西欧这样的厂商则要么等待战略合作的形成,要么只能在单一元件上孤立地进行发展,而2005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这并不能实现真正实用的高感光度拍摄能力。
像素的缓慢提升
虽然数码相机像素的提升并不急切,但在500万像素成为“入门”级别指标的时候,各厂商的旗舰产品仍是800万像素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富士是率先实现突破的厂商,2005年就推出了900万像素的FinePix S9500。不过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是,索尼在2006年1月24日发布的新一代CMOS传感器上居然采用了和富士超级CCD类似的构造:斜45度排列。
性价比更高
2006年数码相机无疑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性价比。由于厂商在提高数码相机易用性方面的努力,因此现在用数码相机拍摄已经远比以前用胶片机拍摄更容易,因此,以往许多对摄影心存畏惧的人现在都能够感受现代数码技术带来的乐趣。市场容量的增加本身就会带来更低的成本。从这一角度看,2005年出现的使用大感光元件方式在2006年将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增加感光元件面积将大大提升产品的价格。比如索尼的旗舰产品R1的价格高达8000元,而富士的旗舰FinePix S9500提供相近的像素(900万:1000万)和更大的光学变焦能力(10.7倍:5倍),价格仅为5000左右,显然具有更好的性价比。这也是为什么索尼的下一代感光元件采用和富士相同排列方式的原因。
当然,科技发展的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跳跃性。一方面现有的技术会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极可能出现全新的技术,完全颠覆当前的形式。不过,可以准确预测的是,2006年的数码相机发展正是由于旧格局的倾覆,而拥有更强的活力。各厂商之间的技术竞争将愈发激烈(一贯以创新著称的美能达居然也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而下一代的产品无疑会更为完善,数码摄影也会变得更为普及,对用户而言,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