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性
有时觉得控制自己好难,身体好象不受控制
增强自控力的五个必备观念
要增强自控力,首先要放弃控制
每当我问学员,他们最想消除的坏习惯是什么的时候,我听到的答案最多的就是拖延。他们常说:“明明知道该去做,但就是迟迟拖着不去做,总是要等到最后关头才去做,这时往往会出错。然后告诉自己下次绝不能再拖延了,可下次却依然照旧。于是,就常常自责,责怪自己的自控力太差了。”从他们说这段话时的表情能看出他们的无奈、困惑、对自己的不满意。读者朋友,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却迟迟不去做;有些事情明明知道不该做,但还是做了。例如,曾多次告诉自己,晚上回去要少看会儿电视,要留出点时间来看书,可是,当电视开了后,虽然没有什么好看的电视,但拿着遥控器来回的换台就花掉了几个小时,然后不知不觉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于是就带着内疚和明天一定不能看电视的决心睡去。但第二天依然照旧。久而久之,你已经没有信心再去制定这样看似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了。很多人都为“自控力”差而苦恼,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自控力差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人的一块“心病”而难以得到解决,其原因恰好出在了“自控力”这个词上。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自控力”这个词代表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自己控制自己”,具体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要控制自己的另一部分”再具体地说就是:“想做一件事的部分要控制着不想做的那个部分”。当我们说“控制”时,更多的是针对我们的对立面或者说是敌人来说的。我们想改变却总不能成功,是因为我们常将需要改变的地方看成是一个缺点,把它当成一个敌人,请想一下,当你面对敌人时,会采取什么方式?我想首先就是想要打败它。你有时可能会打败它,但是它日后还会发起反攻。如果你打不过他,你就会采取逃避或退缩的做法,但是,这股能量并没有消失,你只能做到把它压抑起来,而压抑并不代表消失,它会跑到身体的其它地方,仍然在影响和控制着你。例如你想要专心看书,但注意力却被噪音分散了,于是你开始寻到噪音的出处。你想专心一致,而你的心却飘走了,这就是分心。于是你一部份的心就开始抗拒这所谓的分心,于是你的内心开始争斗、内耗,所以这种抗拒其实就是浪费精力。这种将生命中的一部分当做敌人来控制的模式,是不可取的。想想看,当你和同事有了冲突时,如果你的同事采取控制的方式来对付你,你感觉好不好呢?通常情况下,他的压制越厉害,你的反抗也就越厉害。不是吗?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我们老想改变,却改不了的原因。真正的改变是来自于接纳,而非排斥和控制。也就是说要接纳那个需要改变的部分,把它当成朋友而非敌人来看待。
生命中的任何部分,只要它存在,就肯定有存在的价值,任何部分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快乐。例如愤怒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恐惧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免受伤害(试想,如果没有恐惧,你会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你会从泰山顶上跳下来……总之,你会做许多让自己提前毙命的事情)。当你发现生命中每一个部分的存在都对你有帮助时,你就会带着感谢的心态去面对曾经你认为是敌人、是缺点的那些部分,开始将它们当作朋友,这时你就不会再想攻击或逃避,而是去接纳它、了解它,这时你会知道这个朋友会对你有什么帮助,此时,它的能量就会被我们吸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于是你的变得完整而强大,这样真正的改变就开始了,你会感觉到喜悦、平安、宁静。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吗?你必须在周末前写出报告,这对你很重要,但是你却呆呆的坐着很久而没有行动,你不断在想爬山、游泳或看电影。你想控制住自己不去这样想,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一不留神,它又跑了回来。你想压制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却变得更强烈了。这种“控制敌人”的模式并不能解决问题,使你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当你把内心的这个想法当作朋友来对待时,当你去问这个“朋友”想告诉你些什么正面的信息时,当你开始接纳而非排斥它时,这个问题反而会变的容易解决。当你问这个朋友想告诉你什么正面信息时,它可能会告诉你:你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去爬山和游泳让自己放松一下,把你从烦躁和劳累中解救出来,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工作。现在你要感谢它对你的关心和帮助,告诉它这个周末你一定会会抽时间去爬山,但你现在需要集中精力写好报告。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分心的想法就不再纠缠你,它会相信你的承诺,并心满意足的等到周末。当你把它当作朋友来接纳时,你会发现这种干扰你的能量就变成了你的动力。所以,当你日后遇到内心的反对声音时,也请问问他要告诉你什么样的正面信息,问问他为何要反对你,然后想办法去满足它的需求,这是它就会停止反对,因为它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我曾用这个方法解决过许多的问题。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要将他当作朋友来接纳。然而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能接纳自己积极的一面,而对自己的软弱、恐惧、焦虑等方面视为缺点而采取忽视或排斥的态度,比如说,有一天你早上醒来,不想上班,我知道有些培训课程会要你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很想上班。’以这种方式来试图让自己忘掉那些负面的、不想上班的感觉。当你感到沮丧、消极时,有的课程可能会告诉你要每天对着镜子喊:“我很好”“我很棒”“我很优秀”“我一定会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压抑内心的那个软弱、无力、渺小的自己,这样就会造成自我的分裂,从而造成更大的痛苦。但是在本书里,我要你做的是正视并接纳这些烦恼。当你不想上班时候,停下来,和那个烦躁 、无奈感在一起,仔细地听听它想告诉你什么样的正面信息,或许你会因此发现那个不满情绪的来源从而解决问题。
在这些年中,我常听到下面的这些说法:
我一般不会因为心情不好影响工作,我觉的我的自控力挺好的,不到忍无可忍,不会发脾气的。我的自控能力太强了,连我自己都无法想象。我的自控力很好,我处事一般都很冷静。我一般不会在公司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我的一大优点。
你也听过这样的说法吗?你是否也认为他们的自控力很好呢?他们这是“自控过了头”,自控力中“控”并不是束缚、压抑而是引导的意思,他们一再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看起来似乎很坚强、很酷、很了不起,但实际上,那不是“自控”,而是自虐。他们迟早会被“憋”出病来的,不是吗?可遗憾的是,象他们那样压抑、否认、逃避情绪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几乎存在于全世界的任一角落,这种现象在职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的方案五里作详细论述。
推荐你到爱问资料库下载《自控力》一书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464510.html
参考文献: --本文摘自何常明著作:《自控力》(金城出版社)
何谓自我控制?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个体的活动就其对象而言有两种:一是针对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是针对主观世界的。个体对主观世界的控制是运用符号工具,通过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不但与其个性道德修养有关,也与其人际关系状况有关,并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发展。
一般地,对自我控制概念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传统描述的自我控制;二是把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这两种理解代表了对自我控制的不同研究方向,也代表了对个体意志力的两种阐释。传统上,人们认为自我控制是当两个行为发生冲突时,个体采取社会所能接受的、而不是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伸手去抓烫的铁锅,妈妈说:“别动!”孩子就乖乖地把手缩了回来。这种情形重复多次后,孩子就慢慢地不靠近烫的锅、碗了。在这个亲子关系的互动中,母亲起了重要作用,她培养了孩子适应社会需要,使他们逐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社会能接受的选择,这对日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非常重要。但影响社会接受一不能接受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变量十分复杂。首先,奖惩常被用来鼓励适当行为和阻止不适当行为。这种奖惩可以是肉体的,如父亲因孩子与同学打架而接他一顿;也可以是心理的,如爱的给予或爱的收回。两种奖惩都会影响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其结果是对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过程发挥作用。其次自我控制涉及许多认知变量。就学前儿童而言,他必须抓住因果关系并记住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奖励,什么样的行为会遭到惩罚,以便把这类经验迁移到目前的行为情境中,对自己发生越来越复杂的指令,实现内在控制。有时,他们会在行为前停下来思考,虽然此时行为的时间拖延了,但他们的行为已驶入社会普遍接受的航道了。最后,人际信任在自我控制要求延缓满足的情况下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指令“等一等”就是一种延缓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许诺的奖励言行一致,会增加人际信任,否则,会出现人际不信任的情形,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障碍。此外,替代满足能使个体在遭到禁止的情况下转移目标,以缓解挫折感,继续保持社会所许可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例如,父母和老师禁止一个初二年级的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亲密往来,于是这个男生就有可能和其他同学的交往增多。这诚如卡罗利限Karoly,1977)指出的,自我控制使个体能够为了理想的长远目标而抵御眼前快乐的诱惑或承受眼前的不愉快。
另一种对自我控制的理解,是把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最早对此进行论述的是R.W.怀特(RW.White,1959)的“动机的再考察:能力概念”一文。他指出:“对环境施加影响如同饥饿、干渴和性这类传统生理驱力那样,是一个基本动机。”例如,一个8周的婴儿的枕头下放置一个电动仪器,使其控制婴儿头顶上的活动玩具,当婴儿压迫枕头的另一边时头顶上的活动玩具便开始手舞足蹈,于是婴儿就不断转动头,并快乐地笑起来。这便是典型的对环境施加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成功,个体便会觉得自己是促使环境变化的动因,反之,就会产生一种无助感。怀特认为,这一较新的自我概念与社会接受行为与社会不能接受行为之间的选择没有什么联系,而是与儿童能够控制命运的情感有关。强调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并役有包含传统描述上那么多的变量。影响变量主要是探求的欲望和控制的需要。儿童不仅想做自然环境的主人,而且也希望能控制社会环境。例如,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固执地要求他人忧其父母)对他们的注意,学术界称之为“可怕的两岁儿童”。
接受自己, 身體是自己的,是最親密的人。不是控制,是協調。改變要慢慢的, 一步步來才有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