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害的侵染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三个环节。
在作物生长季节结束后,病原物如何度过这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为害,这就是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问题。病原物必须通过一定的场所进行越冬或越夏。这越冬或越夏的场所,也就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场所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有许多病原物常潜伏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内部。有的附在表面或混杂其间越冬。当播种后,不仅植株本身发病,而且往往形成田间发病中心。种苗带病即是每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原因。如麦类黑穗病、油菜菌核病,马铃薯环腐病等。
田间病株:病原物可在多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夏,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如茶树、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病菌。一年生的自生苗或野生寄主也常常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如野生菜就是油菜病毒病的越夏场所,又如小麦锈病在自生苗上越夏。
病株残体:一般非专性寄生的病原物,都能在病株残体中越冬越夏。所谓病株体,主要是指寄主植物的秸杆、秸枝、落叶、落花、落果以及死根等各种形式的残余组织。白叶枯病都能在病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土壤:土壤是多种病原物非常重要的越冬越夏场所。其具体形式常因病原种类不同而异,有的常以各种休眠体--闭囊壳、卵孢子、菌核、线虫的孢囊等,散落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如腐霉菌、丝核菌能独立生活在土壤中,引起植株生病。
但土壤中越冬越夏的病原物,一般都不能长期存活,因此轮作、间作、深耕均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
肥料:混有病原物的厩肥或用病株残体制的堆肥或栏肥,未经充分腐熟,也可成为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来源。
传病介体:昆虫是病毒传染的主要媒介。有的病毒既能在昆虫体内越冬,还可以在昆虫体内增殖。如水稻矮缩病病毒就是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繁殖的。
各种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均具有自己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同时,病原物在越冬越夏期间很少活动,是其生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研究掌握病原物的初侵染来源常是制定防病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原物经过越冬越夏,度过寄生植物休眠阶段之后,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与田间重新种植的寄主发生接触,进而引起侵染和造成病害发生。病害发生后的再次侵染也需要传播,因此病原物传播是病害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病原物种类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大致可分为自身主动传播、自然动力传播和人为传播三类。自身主动传播的是少数,如游动孢子和细菌在水中游动,线虫的蠕动,真菌菌丝体和菌索的扩展,孢子的放射等等。但这种传播距离有限,也不普遍。绝大多数病原物是靠自然动力传播,又可分以下四种:
风力传播:多数真菌能产生大量孢子,孢子小而轻,便于风力传播。
雨水传播:许多细菌性病害和部分真菌性病害,常粘聚在胶质物内,需要借雨滴的溅散和淋洗进行传播,特别是雨后流水和灌溉水可把病原物传播到更广的范围。
昆虫及其他动物传播:病毒类主要靠叶蝉、飞虱、蚜虫等刺吸式昆虫传播的。此外线虫、鸟类等也可以传播。
人为传播:人类在商业活动和各种农事操作中,常常无意识地帮助了病原物的传播。例如带病的种子和苗木,由于引种、换种,带有病原物的种子、农副产品等都可人为远距离传播,以致病区的扩大和新病区的形成。植物检疫的作用就是为了限制这种人为传播,防止危险性病害扩散。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在一种作物生长季节开始后,第一次受到病原物侵染而引起发病的称为初次侵染或初侵染。受到初侵染的病部,病原物产生繁殖体,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再传播侵染,引起再次发病称为再次侵染或再侵染。
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如麦类黑穗病。而大多数的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由轻到重,由少数中心病株扩展到点片发生和普遍流行,如稻瘟病等。
病害有无再侵染,直接与防治策略和防治效果有关。对于只有初次侵染的植物病害设法彻底消灭初侵染来源,即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有再侵害的病害,除了消灭初侵染来源外,在寄主作物生长期间,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田间的环境条件,还要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在适合病害发生、发展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引起病害的大量发生,不仅发病率普遍而且发病程度也严重,这种现象叫做病害的流行。经常引起流行的病害,叫做流行性病害。如稻瘟病、葡萄白腐病等。
流行性病害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病害发生发展速度快,遭受波及的面积大,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
流行性病害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流行的,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大量的感病寄主:每种病原物有一定的寄主范围,没有感病的寄主植物的存在,病害就不可能发生。因此,有大面积的感病品种,而且植株处于感病阶段,是引起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对于只有初侵染的病害来说,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的数量,即初侵染来源,对病害的流行有着先决性的影响。而再次侵染严重的病害,除初侵染来源外,再侵染重复多、潜育短期,对病害的流行常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这基础上,大量的病原物繁殖体还需要有效传播方式配合,才能在短期内把它们传播扩散,引起病害流行。
有适应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在感病寄主和病原物都具备的条件下,病害的流行就取决于环境条件。适宜于病原物的发展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病害就流行。
一般以上三个条件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对某一种流行性病害来讲,三个条件并不同等重要,往往其中必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影响着病害的发展和流行。如麦类赤霉病的流行,主导因素就是3~4月份的气候条件。
总之,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只有对各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和详尽分析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