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之争:裸眼3D技术亟待突破

王朝数码·作者佚名  2011-07-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在裸眼3D技术不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不闪式技术在电视领域仍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两种技术其实都远远谈不上完全成熟,如果能够攻克新的难关,谁赢谁输仍不可料。

2010年1月,在英超曼联与阿森纳的比赛中,英国天空体育频道有史以来首次使用3D技术对这场比赛进行电视直播。

3D电视来了。

3D电视之争:裸眼3D技术亟待突破

貌似相同的忐忑路

早在今年1月份CES展上,这一波3D旋风就已经初现端倪,包括东芝、三星、索尼等厂商的展位上都出现了3D电视。自4月份起,外有三星、LG、索尼、夏普等国外彩电企业的领跑,内有TCL、创维等国产彩电企业3D市场的紧追不舍,经过一番浩大的媒体攻势,3D市场迅速升温,3D电视的概念也渐渐家喻户晓。但受制于售价较高、3D片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看来,有些“得势不得分”的味道。

实际上,如果关注电视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今天3D电视的处境,与2004年前后的液晶电视十分相似。那时的液晶电视与现在的3D电视都面临着相近的尴尬,尽管叫好声一片,号称是划时代的产品,但首先是价格昂贵,而且还存在着可视角度小,响应速度慢,亮度差等致命缺点。

遥想当年,甚至有人断言未来5年仍是CRT电视的天下。但话音刚落,液晶电视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市场接受程度,液晶电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可视角度小、响应速度慢、画面亮度低等缺陷被逐一克服,成本也大幅降低,自2004年开始价格则每年下降不低于35%。到2009年,液晶电视销量全面超越CRT电视。

称雄近百年的CRT电视终于黯然离场。

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尽管3D电视现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谁又能断言几年以后其不会令2D电视走下历史的舞台呢。

尚存争议的两种3D技术

目前在3D电视机领域,最主流的3D技术可以分为不闪式 (Patterned Retarder)技术和快门式(Shutter Glass)技术。在快门式技术中,3D的成像效果是:通过左右侧眼镜快速的切换,轮流呈现电视画面左右的侧影像,呈现一侧影像时,另一侧的眼镜关闭,使得信号无法进入眼睛。使用快门式技术的缺点在于:眼镜重、活动不自如、价格昂贵、有害视力。另外,由于快门式技术的影像有大量闪烁现象,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甚至是光敏性癫痫。

不闪式3D技术的工作原理则是采用薄膜方式或眼镜方式的通过偏光镜片将电视中的影响产生两个图像,分别对应左右眼,再将信号影像分别传送到观众的左右眼,最后合成两个图像,从而创建一个整体的3D影像。

除此之外,因为夹片式的功能,不闪式技术可以让用户不会受到快门式技术中眼镜的限制,实现与用户的处方眼镜相匹配。而两者技术原理的不同,也造成了两种技术对应3D眼镜重量的差异,FPR技术的眼镜重量低于15g,而快门式技术的眼镜在35g左右。更重要的是FPR技术的眼镜比快门式技术的眼镜便宜5倍。零售的快门式技术眼镜的价格在100美元左右,而FPR技术的眼镜只要10-20美元,低廉的价格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3D效果。

但不闪式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起偏光作用的镜片要装到LCD模块上会使得成本较高,这成为限制其推广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个缺点,在PR(Patterned Retarder)技术的基础上,LG Display又研发的FPR(Film Patterned Retarder)技术以胶片代替镜片,据称成本随之降低了四分之三,以实现价格上的强大竞争力。由此,不闪式技术与快门式技术之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LG Display有限公司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FT-LCD) 面板及柔性显示器领先制造商和供应商。其公司社长权寿先生表示:“FPR 3D正是经过深入研究人们在观看3D电视时,最看重那些特性而诞生的。”据悉,LG Display在广州的显示模块工厂于4月底累计产量已经超过1亿,LG Display广州显示模块工厂总经理金麟洙先生表示:“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CD市场。”

根据ISO认证机构TUV的研究,90%观看快门式技术影像的观众遇到过闪烁问题(在快门式技术下,当移动眼镜并通过肉眼观看到画面时就会产生闪烁)。日本3D Consortium发布了3D安全指导方针,发出警告:“闪烁现象…可能导致光敏性癫痫”,而闪烁还是导致眼睛疲劳的主要原因。快门式技术通常产生2000倍以上的闪烁频率,而不闪式 3D技术可以达到无闪烁,从而保护观众的视力健康,带来更优秀的3D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