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数字北京”建设发展迅速
“数字北京”是“科技北京”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过持续努力,特别是通过奥运筹办举办的带动,“数字北京”建设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北京已成为全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4月公布的《2008年中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显示,北京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达到90,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另据工信部2009年1月发布的2008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继续位居省级政府网站总分第一名,大兴、宣武、西城进入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区县政府网站前十名。
一、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电话——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固话用户达到888万户,手机用户达到1744万户。
宽带——400余万户。
计算机——城区拥有电脑的住所比例为78%,农村为25%。
互联网——截至6月底,全市网民数1037万人,比2008年底增加57万,占总人口61.2%,网民比例居各省市第一。网民中,95%的使用宽带上网,48%的使用手机上网,83%的在家上网,40%的网龄超过五年。
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总数400万户,其中数字化试点(机顶盒)用户已达190余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约占全市有线电视注册用户的50%。我市已经成为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最多的城市。
无线宽带覆盖——3G和WiFi无线宽带上网,已覆盖全部城区和部分郊区。
(二)“数字北京”在奥运筹办举办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从筹办到举办,从场馆建设到场馆运行,从赛事组织到城市管理,从服务奥运大家庭到保障市民生活,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之广、深度之深、作用之大,都是空前的,被认为是一届“IT无处不在的奥运会”。
例如:互联网首次作为赛事转播主要平台之一,全球网民在网上看到开闭幕式和比赛;28个比赛项目以及开闭幕式的转播,首次全部使用高清晰电视信号;首次实现手机电视直播,使手机电视和3G真正进入应用阶段;首次全面使用电子票证查验方式,累计查验1500余万门票和证件;奥运期间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800兆无线政务网,是奥运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成功使用的数字集群网络;“北京一号”小卫星,专门为奥运会提供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服务等等。
(三)“数字北京”给市民带来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
信息技术,在市民出行、购物、娱乐、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快捷,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医疗保健方面。医保信息系统,覆盖1000多万参保人群。今年,我市正在推行的社保卡工程,全面推进医保实时结算、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服务功能集成,医疗费用报销等事项办理周期将从过去几个月缩短至几十秒。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区、集中式管理的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药费支出平均下降28%,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的比例由改革前的不足4%提高到了20%以上,该项目获2007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市的13个区县,集中管理了近272万参合农民人口信息,已为72万人次完成门诊、住院补偿,总金额达4.5亿元。
交通出行方面。公交“一卡通”发卡量超过2500万张,可以用于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轨道交通实现了“一卡通、一票通”。“北京公众出行网”,实时发布城市道路路况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到京的航班和铁路信息、市内公交换乘信息、复杂路段和立交桥的行车指南以及拥堵路段的绕行方案。
购物休闲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我市网民开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炒股、旅行预订的比例分别为34.8%,27.6%,14.6%和10.2%,显著高于26.0%,22.4%,10.4%,4.1%的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市民生活。教育就业方面。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多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全市中小学生每人免费发放学生IC卡,不仅具有电子学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还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房、门禁考勤、食堂、自助设备等场所使用。建设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力市场等应用系统,与全市所有市、区、街道300多个就业服务和管理机构和全市1000多家就业服务单位一起互联互通,构成一个就业服务网络
公共事业服务方面。目前我市银行卡发卡数量超过7000万张,设置各种缴费终端6000多台。“数字北京”缴费通终端布设3000多个,可通过网络、电话、自助终端、服务网点四种方式,代缴通信、宽带、有线电视、电费等40多项费用。
政府服务方面。一是全面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行政收费、行政执法职权、政府采购招投标、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等9类信息,在“首都之窗”实现了100%公开。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政府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2万条。二是政府在线办事,全市2339项行政办事事项中,除涉密事项外100%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近3000张业务表格可以在网上提供下载服务,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结果公示等深层次服务的办事事项约1200项,部分服务已延伸到区县、街道乡镇。
农村信息服务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各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光纤连接到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全市农村已建立了集上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各类信息服务站点3955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首都图书馆面向农村居民加工整合的信息总和超过10TB,包括电影、电视、戏剧、歌舞、讲座、电子图书等。
(四)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数字北京”在保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2.3%。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龙头。2008年,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3%。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572亿元,软件出口5.35亿美元,均约占全国的1/3,总体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今年以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逐步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增长企稳,发展逐步向好。上半年,收入达到89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软件产品收入391.7亿元,同比增长18.6%;集成业务收入231.4亿元,同比增长17.3%;软件技术服务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13.5%。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1140亿元,增速9%左右。
二、未来发展计划
今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对奥运会后的“数字北京”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一)主要目标
到2012年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信息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中心城市,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有五个具体的目标:
一是将北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到2012年底,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20兆,企业入户带宽最高达到10千兆,基本完成数字电视双向改造。
二是将北京建成资讯获取便利的信息城市。普及信息化应用,使用户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城市运行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是将北京建成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各项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无线接入方便、快捷,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点访问互联网。
四是将北京建成信息新技术、新业务试用推广的先行城市。优化政策环境,与国家及本市自主创新工程对接,争取率先试用和推广各种新技术,带动信息基础设施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
五是将北京建成信息安全水平一流的可信城市。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信息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保障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包括:加快建设第三代、完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按照城镇地区水平规划建设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光纤网络到达全市各行政村。完成全市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和平台建设,开展交互式数字电视业务。统筹信息管道和地铁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动北京成为信息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中心城市,推动电信运营商在京建设面向全国和国际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扶持壮大一批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企业,引导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开展信息通信新技术的研究和试点。
三是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包括:促进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四是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包括:深入推进“信息惠民”、“信息强政”计划,政府在线服务实现“一站式”,实施“二、三级医院网上服务”计划,推广在线预约和面向社区、家庭的远程医疗,实施“信息化三下乡”工程等。
也就是我们要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涉及到民生的,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得到便捷的服务。(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