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金华的信贷工厂
细心的人会发现,目前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只有两种套路,一种是给大企业贷款的路子,就相当于拿个小眼筛子去筛选,能过关的中小企业可想而知,即使过去了,通常也要等很长时间;另一种就是给个人办信用卡的路子,这又像是拿个大眼的筛子去筛,企业的通关率倒是提高了,但是银行的坏帐率又会明显增加。那么,到底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的记者日前在浙江调查发现,有的大银行开始推行一种叫“信贷工厂”的新模式,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中国银行浙江金华分行,记者见识了这种叫“信贷工厂”的新做法。
其实也就是把银行当做是一个工厂,为了给中小企业贷款,专门上了这样一条新的流水线:中小企业像是原材料,进入流水线后先后要经过几个加工环节,就是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银行也不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所有环节,而是派出7组工人,每人把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批量生产,有人每天每月每季度对次品进行预警、回收、或诉讼追讨。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张立新:以往时效肯定是要长一些了,那我们现在这种新模式的时效应该来说,5个工作日肯定能完成我们的审批。
张立新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其实有三大特点,一是标准化。也就是放贷的各个环节尽量简化,标准化管理;二是流程化。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三是交叉化。风险控制人员可以在流水线作业中多角度收集企业信息,把握客户风险。也正是做到了分工专业化,因此,与以往相比,银行的审批周期才能明显缩短。
那么,这种所谓的“信贷工厂”的模式真的能像这位负责人说的这样便利吗?记者在浙江省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这里是金华市的一家工艺品公司,生产的节日装饰品全部出口欧美,但年初因为缺少50万元购买原材料的流动资金,一份500万美元的订单差一点打了水漂。
浙江金华易高丽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吕高清:没有这些钱,我就不敢接这些订单。以前我们始终认为他们的门槛很高,我们是不敢跟他们接触。
正当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中国银行试行“信贷工厂”却主动上门,把他送上了贷款的流水线。仅仅一个星期,不仅眼前救急的50万贷款到手,银行还向他发放了总额达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不仅是这家企业,记者了解到,在金华地区,已经有600多家这样的中小企业,从中国银行拿到了总计约120亿元的贷款,并且实现了企业和银行的双赢。
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行长俞群:实际上我们不良率是非常低的,1%都不到。我们通过这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我中国银行取得了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