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多元化途径助推中小企业融资
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合理的体系,主要表现在大的太大,中小的太小,还没有私人银行等方面,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受到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其再发展和壮大大大受制于融资渠道的匮乏,这一群体的数量在我国不在少数,中小企业融资难,综合反映出企业经济结构、银行信贷投向结构以及银企资金供求结构等多方面矛盾,特别这种矛盾在当前环境下,许多受困的中小企业面临痛苦抉择,要么资金链断裂坐以待毙;要么不得不背负高价融资成本维持经营,往往陷于更凄苦的境地。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使中小企业重现生机活力,就必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规范这一体系不光要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建立财政有限补偿及税收优惠政策上下功夫,还应在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改革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标准、规范管理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以及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等方面努力钻研,找出适合国内企业的有效途径。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最主要的力量来自政府,只有加大信用担保建设,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在发展政府性信用担保机构的同时,还需发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联贷联保的作用,在风险控制方面,要由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共同分担融资风险,构建多渠道、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要想保证投入逐年增加,财政扶持手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财政预算划拨资金、从某些专项基金里划拨一定金额用于风险补偿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还涉及到担保机构,比如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风险补偿基金、对出现资金链危机的企业进行应急救助等。
近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强调,各银行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并努力在下半年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有明显改善,真正使中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做的较好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做到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相统一。信贷“有保有压”,对中小企业及其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和科学投放,保证信贷资金真正用于解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打造良好金融生态
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了来自外界的因素外,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比如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预期等,在当前时期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包括企业经济档案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对符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合法诚信经营的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信誉好、前景较为乐观的企业,要通过贸易融资、封闭贷款、短期授信等途径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
据调查,目前民间融资主要服务于创业企业和应急性的资金需求。由此可见,创业性质的民间融资是对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民间融资做好了是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两者相结合可以共同活跃信贷市场;搞不好也可能出现问题,特别是出现非法集资问题,这不仅对金融体系,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创新和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等渠道
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问题上,直接融资一直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拓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渠道,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在条件成熟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创业板的即将推出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一股暖流,长期以来,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频频演绎着一部部“血泪史”,特别是对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即便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下,这些渠道也犹如难登的“天梯”。而另一方面,由于退出得不到保证,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来说都形同“摆设”。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指出,创业板可以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可以为创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提供退出机制和渠道,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发行和上市,有助于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同时还有利于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
目前,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而且,中小企业在创新与效率方面也明显优于大企业,约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当中的重要作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只要各方集合智慧、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就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