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金融外交渐入佳境 经济快速复苏值得期待
承载全球期待的二十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2日落下帷幕。尽管会期只有短短一天,但会议达成的共识令人鼓舞。在这次峰会中,中国领导人的言辞举动尤其引人关注,由于这次峰会金融问题是重中之重,而此次中国在金融外交领域展现不同以往的高调,开始在国际金融秩序和金融组织的改革与规则制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峰会的结果,彰显出中国金融外交的作用正在加大,这对于我国经济尽快复苏将有很大帮助。
G20峰会成果颇丰
二十国集团第二次金融峰会4月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闭幕。会议在当前世界经济遭遇严峻挑战的背景下,重申国际社会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并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与会各国还就联合加强金融监管与改革主要国际金融组织达成了共识。据了解 ,IMF将通过出售本机构拥有的黄金来筹资60亿美元,用于协助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问题,并在分配新增发的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将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够落实,必然对全球经济产生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会给中国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一改以往低调状态,金融外交力度加大
据新华社消息,在伦敦参加G20金融峰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利用峰会召开前的不长时间内,密集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奇等领导人,表达了中国愿意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与各国一道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使峰会取得积极成果的诚意与决心,并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而就峰会前夜,无论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愿意增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态,还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要求国际储币多元化的呼吁,抑或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
这些信息显示出中国声音不仅正在加大,而且中国作用愈发凸显。为什么中国声音陡然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向傲视全球的美国、欧盟国家的广泛、高度重视呢?其实,这背后是中国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着。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GDP总量达到4.222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进出口总额超过2.5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达到了1.9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更为可喜的是,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没有受到重创。这是支撑中国声音在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根本力量。
与此同时,在中国日益紧密地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全球形成联手应对危机、谋求共同发展的经济环境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机会凸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也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体,已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同,在这一点上,G20峰会具有标志性意义,对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为有利。
据了解,G20峰会上,与会各国达成协议将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在今后两年通过出口信贷、投资机构和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至少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支持。
“毫无疑问,这对中国的出口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一经济专家说,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行业,对此会有更加迅速的反应。有专家据此预计,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将会在中国出口复苏中扮演“先锋”的角色。可见,受益于G20峰会力挺自由贸易,以及国家的产业振兴计划政策,和4月1日公布的出口退税利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一些能够较好地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并有效利用这些机遇的企业或将较快地恢复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