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详解中国舱外航天服(图)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冲天

·航天员如遇险4小时回地面

·神七遭遇空间碎片概率极小

·伴飞小卫星将为神七“照相”

·选第二批航天员将考虑各个行业

·近距离观察航天员训练过程

·航天员乘组确定 首次出舱穿中国装

·刘伯明:太空圆梦报答母爱

·翟志刚:飞天是最大的荣誉

·景海鹏:首先是国家的儿子

图表: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发新华网北京9月25日电 题:“飞天”航天服到底什么模样?——设计师详解中国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孙彦新

名字叫“飞天”,重量120公斤,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可靠系数0.997,可以支持4个小时的舱外活动……

神七航天员出舱行走,舱外航天服是关键。

中国研制的舱外服是什么模样?在航天员出舱行走过程中到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设计师们一一揭开这些数字背后的“谜底”。

穿在身上的“飞船”

记者观察:最高能达到2米,躯干像盔甲,四肢像面包,再背上1.30米的大背包……谁要是在大街上穿上这么一身“行头”,一定会被当作“天外来客”。

这就是中国的舱外航天服,在没有加压的状态下,软软地躺在中国航天员中心一间实验室里。

服装通体纯白,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靴子。从内到外,则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最外面的外防护层。服装的四肢装有调节带,通过调节上臂、小臂和下肢的长度,身高1.60米-1.80米的人都能穿上这套衣服。

壁厚仅1.5毫米的铝合金躯干外壳上密集着各种仪器:电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仅是十几厘米见方的电控台里,就有照明、数码管控、机械式压力表等9个开关,气液控制台里的阀门更是多达20多个。

在记者看来,这完全就是把飞船的控制台整个搬到了航天员身上。别说是怎么操作,就是每个开关的位置,要记得一清二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难怪航天服手腕处装有一面小镜子,航天员可以通过镜子,随时察看自己身上的各种开关。

专家解说(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舱外航天服是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最难的一项技术。虽然都是航天服,舱外服跟舱内服完全不一样。舱内服只保证压力,但舱外服什么都要管。飞船的大多数功能,都要在舱外服里实现。可以说,舱外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小型飞船。

总的来说,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3方面的保障。一是辐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防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合人生存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

舱外服必须足够复杂、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实现以上这些功能。

图表:“飞天”舱外航天服分为六层 新华社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