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在幼年时期很自私 七岁后渐懂分享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糖果考验

瑞士苏黎世大学恩斯特·费尔主持的实验中,229名3至8岁瑞士儿童应邀参与3轮不同实验。

各轮实验中,每名儿童面临两种选择。研究人员向每名儿童分别展示一张其他儿童的照片,要求这名儿童在3轮实验中分别就如何与照片上的儿童分配所得糖果做出选择。

第一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得一份糖果并需做出选择,把一份糖果全部留给自己还是平分给另一名儿童。

第二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三份糖果,继而选择把两份糖果分给另一名儿童、自己留一份,还是与另一名儿童平分。

第三轮实验中,每名儿童获两份糖果,选择全部留给自己还是与他人各得一份。

年龄差异

面对“利益”考验,不同年龄段儿童做出不同选择。

费尔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说,3至4岁儿童普遍显现“利己”倾向,不考虑其他儿童的利益。5至6岁儿童的表现相差无几。7至8岁儿童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轮实验中,近80%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一份糖果,而非吃“独食”。

第三轮实验中,尽管面对获得双份糖果的诱惑,仍有多于40%的7至8岁儿童选择与另一名儿童平分两份糖果。

相反,3至4岁儿童中不足9%选择平分。

分享观念无处不在。第二轮实验中,多数7至8岁儿童不愿意让另一名儿童获两份糖果,而自己仅得一份。

先天后天

几十年来,行为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直争论人类慷慨或自私的品质来自遗传还是成型于社会塑造。

费尔在论文中揭晓,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产物。

实验虽然没有确定各种因素影响的比例,但结果显示,基因与社会文化均对平等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形成发挥作用。

“正如性成熟是由生物学和基因造成,其他现象也可以这样解释,”费尔说,“平等观念与分享行为也可以由生物学和基因造成。”

另外,实验还显示,没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更加慷慨。这一结果出乎意料。(崔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