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背后的高科技给你第二次惊叹(组图)
酷:“卷轴”横跨五千年
江福梅本报记者赵波
一纸、一轴、一屏,串起开幕式整场演出,横跨五千年时空,融合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是全球观众关注的焦点所在。这纸、这轴、这屏,无一例外都浸透着参与者的智慧与心血。一张画纸的横空出世
这张贯穿整场演出的画纸,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亮点。看似普通的这张纸,却给工程研制人员提出了巨大难题。项目负责人黄伟介绍说,这是运用航空材料,为奥运会开幕式特制的第5张纸。
这张纸,既是演出平台,也是巨型画布,还是重要道具。它有时铺在地上,有时悬在空中。它的韧性必须很好,否则容易扯破。也不能太重,否则不便于吊起、移动、翻转。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论证,才初步确定造纸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纸的基材是一种蜂窝板,由1.2米长、2.4米宽的小板拼合裁剪而成。两侧采用真空技术压上高分子合成板,面上再粘一层无纺布。纸的吊点的设计,又是一大难题。吊点的选择,运用了大量力学计算分析。除了考虑各种姿态下纸自身的重量分布,还对受风情况进行了模拟演算。吊点的制作,运用了5种材料、3种工艺。
第一张纸,根据导演要求,长14米,宽36米。2007年10月研制完成,重约1.8吨。这张纸验证了材料和结构的可行性,也暴露出边缘起波浪、局部起死褶等问题。
第二张纸,为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降低制作难度,调整为28米宽。今年3月初,进入排练场,饱受风、雨、柳絮侵蚀。
第三张纸,彻底解决了吊点加工难题,于5月4日首次进入“鸟巢”排练。为此,专门制作了10米长、3.8米宽的平板车,动用了200多个人,一点点蹭进场地。
第四张纸,根据“鸟巢”现场排练效果,缩小为20米长,11米宽,由第三张纸裁剪加工而成。纸厚20毫米,重约800公斤。在7月16日开幕式首次汇报演出中,这张纸第一次画上了山水太阳。一幅画轴的舒缓打开
画轴的造型,源于中国书画卷轴。直径2米、宽22米,从台仓送到台面,挂上驱动设备,打开后成为一幅长卷。项目负责人陈威介绍说,画轴的研制,要解决重量控制、液晶显示和运行定位等难点。
控制重量,是因为画轴要在液晶屏上滚动,必须避免把屏幕压坏。为了美观,画轴的截面由祥云图案演变,犹如盛开的花朵。为此,在结构形式上,采取了分段布置的办法。画轴两端用于表现造型,中间为圆筒结构,里面藏着配套设备。在材料选择上,采用了特种铝合金,并通过电脑模拟计算,使厚度降到最低。
负责液晶设计的常春泉介绍,由于画轴很长,液晶电源和显示控制采用了随轴近供的方式。画轴里藏着锂电池,演出时工作人员就在里面操作液晶显示。
为了保证美观、完整,画轴的驱动采用了钢丝牵引方式。为此,轴两端的台面专门开了两道槽,里面藏着钢丝、滑轮等设施。画轴的驱动小车藏在两层活动舞台之间。从台仓上升到地面后,要先把画轴挂到小车上,再牵引行走。一面大屏的潇洒亮相
亮相开幕式的液晶显示屏,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面高清晰度液晶显示屏。项目负责人常春泉介绍,大屏分辨率高达7052×1056,是普通电脑屏幕的数倍。整个屏幕共有4万多个显示点。由于显示处理数据庞大,采用5台电脑同步控制。液晶屏的图像显示,采用无线遥控方式,由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分配专门的通信频率。
一向娇贵的液晶显示屏,为了奥运会开幕式,只能屈居地下,还得饱受日晒雨淋、脚踩重压。6月初,液晶屏安装到位,初试完好。几天训练过后,却频频出现险情。
一天的骄阳暴晒后,屏幕边缘预留的空隙完全填满。前一天好好的屏幕,第二天晚上却发现了碾压痕迹。原来,由于气温过高,屏幕中央也发生变形,无法承受画轴碾压。为此,排练场上多了一条要求: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5点,画轴不能从屏幕上滚过。
排练期间,正是多雨时节。几场雨过后,屏幕和台面之间的空气湿度超过70%。雨过天晴,太阳暴晒,中午时分,屏幕和台面间气温迅速蹿升到60多摄氏度,成为一个狭长的“桑拿房”。高温高湿,是液晶屏幕的杀手。有的地方整条屏幕黑了,有的局部亮点闪烁……
于是,排查整改成为视屏团队的重要任务。屏幕下方台面进行特殊烘干,显示条全部进行更新,重新制作了防水,屏幕两侧开设了通风口。向着万无一失的目标,超级大屏终于走向开幕式,迎接全球亿万观众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