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号解开水星三十余年难解谜题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8-11-1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信使”号最新拍摄到的水星照片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水星表面开阔平原和其磁场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天文学家们争论的热点问题。现在,“信使”号探测器传回的最新观测数据表明,这些平原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不可分,而磁场的出现则是由于水星内核的特性所致。

美国国家宇航局指出,有关水星表面大部分平原形成原因的争论早在1972年便已开始,当时“阿波罗-16”号登月飞船向地球传回了一些月球平原的数据。科学家们那时曾认为,分布在月球表面的平原要么是其他天体撞击的产物,要么是火山活动的遗迹。1975年,“水手-10”号探测器在水星表面拍摄到了类似的构造。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月球和水星表面的演化过程有着相似的根源。但还有一些专家则坚信,水星表面的大部分平原事实上都是火山活动的遗迹,但由于找不到火山口或是火山活动遗留下的环形山,使得这一观点很少获得支持。

通过分析“信使”号传回的最新照片,专家们宣布,他们已找到了隐藏在水星表面的火山口和环形山。借助“信使”号上装备的高精度照相机,研究人员在一处被称为“炎热谷”(这里是太阳系中最年轻的盆地之一)的地区成功找到了大量尺寸较小的环形山。他们在分析后得出结论称,与水星上其他许多地区一样,“炎热谷”所经历的地质演化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先前的想像。

首先,水星上因火山喷发形成的环形山的尺寸要比在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上发现的类似构造小大约一半。其次,水星核的质量占到了整个水星质量的大约60%,这一比重要比其他行星多出近一倍。最后,“信使”号传回的数据显示,水星磁场的大部分并非来自水星核的内部,而是来自其外层,并且越靠近水星表面磁场越强。此外,在水星表面还观测到了复杂的磁场作用体系。

来自华盛顿卡内基大学的肖恩·索洛蒙教授表示,水星目前已处于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期,也就是说,其形成过程已经结束。但是,当年处于形成阶段的水星的尺寸却要比现在大得多,因为当时其组成物质都被加热到了很高的温度。之后,水星开始逐渐冷却,并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

科学家们初步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水星形成初期,其体积可能比现在大30%。

除此之外,对水星运行轨道的分析也表明,在水星外大气层中还存在着一些从未被人们发现过的带电离子。需要提醒的是,该区域的厚度非常小,且其中的分子均处于带电状态且与水星表面发生着积极的相互作用。水星的运行轨道被拉得很长,而与此同时,其自转速度又非常缓慢。从某种条件上说,通过测量其外大气层中带电离子的运动方向便可以确定出水星上的昼夜更替情况。(网易探索)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