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近日,市通信管理局局长刑海英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电话普及率仅为0.5%,而目前已达70%,增长了140倍。“通讯工具逐渐从奢侈品,成为市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年底,全市电话用户数将达到两千万户。而重庆电信资费总体水平近5年累计下降56.4%,资费水平总体下降的趋势仍将持续。
公用电话要排队
50岁的市民侯章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接触电话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在农村,要打个电话,得走几十里路,公社才有个摇把子电话。”侯章说。
八十年代初,市内各机关单位逐渐配备固定电话。侯章那时已到城市,但打电话仍然是个不容易的事情。“要向门卫室预约,然后排队等,有次我等了6个小时。”侯章说。
“你好不容易打上了电话,后面还排了好多人,不能多讲,门卫室的大妈也会催你。通话前,一般都要先打好腹稿,长话短说。”
私家电话很神气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重庆家庭里,也逐渐出现了固定电话。侯章说,当时家里装一个固定电话需要4000多元,谁家里有了电话,亲戚朋友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首批私人电话出现后,市民对电话的需求,再也挡不住。“1990年至1992年每年净增市话用户1万多户,1995年至1998年,市话用户每年净增数达10万以上,1998年,重庆是继北京等城市后国内第五个达到百万电话用户的城市。”刑海英说。
“大哥大”很拉风
1991年到1992年,重庆建立了900兆公众模拟移动电话网,我市的移动通信开始起步,在成立了一个移动电话交换局后,我市预售了第一批54部“大哥大”,重庆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使用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的用户。
“想买‘大哥大’,需要单位提供介绍信,手续复杂得很。”侯章所在单位在90年代中期买下两部大哥大,每部花了1万多元,“那时在街上拿着现在被人们昵称为砖头机的“大哥大”是一件很拉风的事。”
1995年8月重庆联通成立,第一部手机也现身重庆,而随着GSM数字移动通信的引进,手机用户逐年递增,到1996年底,重庆市9个区县移动通信电话的总数达到了50617户,2005年全市移动用户首次突破1000万户。 【更多内容请关注科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