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技界代表话科技 创新是全社会共同话题
北京3月5日电代表到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在即,大会堂前,守候多时的本报记者“围堵”代表,采访对象来自各个领域,有官员、有企业家、有教师,还有工人、农民,谈起“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话题,各位代表都是侃侃而谈……
创新,让我们得到了……
“过去,我国的风电技术和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不过,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关的技术和设备正在国产化,成本不断下降,质量也在提高。”辽宁阜新市市长潘利国代表对科技创新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体会深刻。过去,阜新人曾一度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而忧虑,但科研人员发现以前深以为害的大风其实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城市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方向。如今,阜新市正规划建设7个风电场区,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05万千瓦。
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文代表一下车就低头猛走,但还是被记者逮个正着。她告诉记者:“洗涤行业虽然不起眼,但科技含量很高。江河湖海的污染很大比例都是来自这个行业。”她表示,开米公司在研发中相当重视科技创新。“我们研发的浓缩液体洗衣剂用量低,省水,而且完全无磷、无铝、无碱、无荧光增白剂,非常环保。洗过衣服的水可以浇花、浇草坪。”
来自宝钢的杜斌代表将科技创新视为“节能利器”。他表示:“宝钢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技术投运后,无需一分钱的硬件投入,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轻松替代多年来凭借调度员经验、耗时费力的粗放型生产计划编制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由于不科学的流程造成的能量损失。”
创新,我们是否应该……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代表看上去若有所思,他表示,利用税收杠杆,有助于促进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我认为现在要降低国内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税率,对科教用品实行优惠税率,调高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费。这一方面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身处教育战线的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毛宗福代表认为,创新要融入教育,从培养青年人开始。他提出设想:“国家是否可以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允许他们冒险、允许他们失败。当年爱因斯坦讲相对论,没有人能理解,但他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我们也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鼓励奇思妙想的基金,鼓励年轻人大胆去做。”
“一个国家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在前沿领域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四川省南充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顺福代表很振奋地说,“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等,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令全国人民为之自豪。我认为国家还应加大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投入,尤其是国防科技领域,要拥有更多自己的‘杀手锏’。”他还认为,创新也应瞄准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将会带来明显效益,促进各方面现代化水平提高,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创新,我们有更多需要……
“百姓对科技的需求更多体现在生活方面,也就是民生科技。”听到记者问题的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代表主动停下脚步,拉开架式与记者攀谈起来。他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很快,但百姓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尚有不足,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依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十分困难。“我希望国家能继续大力发展网络、通讯、交通等涉及百姓生活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另外,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也很迫切,比如该种什么,怎么种,种完以后怎么卖等等。”
来自基层的刘会莲代表也有类似的感触。她说:“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但仍然有许多农民找不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渠道。希望政府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参加农业培训的机会。”(记者付毅飞 贾婧 杨靖)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