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性别与文化|报价¥14.50|图书,哲学与宗教,美学,美学理论,孙康宜
品牌:孙康宜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293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532120082
·条码:9787532120086
·版次:2000年1月第1次印刷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号代表不认识的字
左边是一个走之旁,右边是一个西字。
媒体推荐
自序
·孙康宜·
本书的缘起有其“近因”也有其“远因”。近因是:本书的写作,从最初的命题、文章的取舍到各篇的结集,全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一手给“逼”出来的。还记得一年多前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接到陈先法先生从上海打来的电话。陈先生希望我能就耶鲁大学和美国文化、学院情况为题,写一本散文兼评论集,作为他正在构想的“名校文化丛录"的一部分。他说交稿时间为半年以后。我当时向他说,我会考虑,但因教学责任太重,加上学术论文稿债太多,大概很难办到。
然而,不知怎的,当天夜晚一直难以成眠。我在想,自己多年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术研究上,现在何不利用机会“逼”自己写出更多的散文来,何况耶鲁大学正是自己将近二十年来最为熟悉的地方。几年前在那本《耶鲁潜学集》的拙作里,自己确曾花过工夫写了一些围绕着耶鲁生活的随笔散文,然而书中对耶鲁的“直接”描述并不多,也很少涉及耶鲁的校史或流传的轶事等。在那本书里,与其说耶鲁是着墨的重点,还不如说它仅代表一个空间,一个供我驰骋想象的空间。现在我终于有一种书写“耶鲁”的欲望,我想重读耶鲁的传统,想用
散文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
于是,我立刻接受了陈先法先生建议的写作计划。我很感激陈先生加给我的“压力”;如果不是他的催促,我绝不会停下脚步来阅读许多有关耶鲁校史的材料。这些文字记载,作为广大文化记忆的资源,给了我强烈的历史背景,使我无论在知性或感性的沉思中都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归属感。多年来我一直向往的就是这种拥抱历史的回归意识;可以说,这个久藏内心的向往也正是撰写此书的“远因”。
耶鲁的魅力所在,也许正是它的历史传统。作为拥有三百年历史的学校,它一方面在新文化中寻求自我调整和变化,却同时也极力保存着长期岁月的漫长积累。在美国大学中,耶鲁一直以传授古典课程而闻名。不管它多么重视现代潮流的发展(许多文学批评的新风潮总是先由法国吹向耶鲁,再由耶鲁传向美国各学院),但它绝不会忽视原有的古典传统。所片高山、森林、农田与溪流组合而成的风景区,既有田野的风味,也有田园的气息。我们所要参观的“杰克·伦敦州立公园”就坐落在那长麓杂的今日,我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自然是跨学科的。一般说来,我们这群有志于传播古典文学知识的人其实是站在现代与传统界线上的边缘人——对于我们,传统或是现代、古典或是俗文学、古代东方或是现代西方,其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起来了。换言之,何谓传统何谓现代,已经变得无甚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用现代的批评眼光来“重读”古典文学——不论是东方的或是西方的、不论是男性的或是女性的。因此之故,我在本书中也收入了一些自己在耶鲁执教以来所写的学术论文。
另一个侧重点则是“性别”与文化。近年来在美国大专院校中,性别研究早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而这种文化倾向也自然改变了研究学问的方法论。例如,耶鲁的“性别研究”手册声明其宗旨为“通过新研究材料来努力批判现有的历史、理论、文学,并企图建立新的研究模式和概念”。……
……
编辑推荐
《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是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主持下,经近十年的努力才完成的,这么大规模的西方美学史著,不但国内没有,就是西方至今也还没有出现过。本书是第七卷,论述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学思想,新见迭出,论述简明,是西方美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不读的优秀论著。
目录
自序
第一辑:我看耶鲁
耶鲁与哈佛
耶鲁在中国
解读耶鲁:创校三百年回顾
书的演出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另一方面,这两所美国最老的大学之所以长期成为对手,乃因为他们在“不同"之中又有许多“同”的因素一睢其“异中有同”才更增加彼此的竞争心态。首先,两个学校当初创校的宗旨都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但后来逐渐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向通材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次,两校都以领导潮流、努力创新而著名——在这一方面,哈佛尤以商学及政治学领先;耶鲁则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别开天地。至于医学院及法学院,两校皆以实力深厚著名。此外,两校都出过不少美国总统:前者如甘*迪总统,后者如布什总统及现任的克林顿总统。比起贵族气较重的普林斯顿,这两所大学的校风似乎较为民主化——从前普林斯顿的学生常带私自的奴仆一起上学,但哈佛和耶鲁反对这种作风(当然学校的校风是一直在变化的;最近普林斯顿增设许多专给贫穷学生的奖学金,令其他长春藤盟校争先效法)。总的说来,哈佛与耶鲁有许多方向一致的地方。最明显的是,两校都主张,求学与现实世界不可分割,因此不管在哈佛还是耶鲁,学校的校园和市区的街道打成一片,难以分辨。有时看见一座具有古老欧洲风味的建筑物,被有点剥落颓败不太起眼的小商店包围着,会给人一种不太协调和美中不足的印象。记得当初刚转到耶鲁来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没有界线的校园,因为许多年一直在母校普林斯顿的幽静象牙塔中做研究,很难立刻适应另一种较为复杂而喧闹的环境。然而,十多年来,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没有校门的校园。我喜欢走在街上,用欣赏的眼光来观看周遭的建筑物与行人;行步之间我尤其喜欢那种类似“无名氏”的感觉。学校很大,街道上人很多,没人知道我是谁。那种感觉很好。
书摘1
酒乡月谷忆伦敦
住在旧金山附近的大弟早就想带我去参观美国名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故居——那个位于酒乡(Wine Country)的“月谷”(Valley of the Moon)。这次趁着台湾之行的方便,我特意计划在旧金山逗留几天,希望能好好地漫游月谷,亲眼看看杰克.伦敦从前住过的地方。
星期五,一个阳光普照的大晴天。我与大弟康成一早就出发开往哥伦爱伦(Glen Ellen)小镇的方向。约一个多小时的光景我们就抵达以风景著称的索诺马(Sono-ma)山谷,杰克·伦敦的故居“月谷”即为该山谷的一部分。这一区之所以称为酒乡,乃是因为附近以出产葡萄和酿造美酒著称。从远处看,那是一片高山、森林、农田与溪流组合而成的风景区,既有田野的风味,也有田园的气息。我们所要参观的“杰克·伦敦州立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