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文化手记|报价¥6.2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泽熙

王朝图书·作者佚名  2008-05-21
  字体: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6.20
目录: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

品牌:泽熙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256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0059847

·条码:9787800059841

·版次:2003年3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部分,即史海钩沉、书山一角、报刊撷趣、民风一览、拉美之旅。每一部分都作了详细介绍。美洲新大陆并不是旧大陆的欧洲人所“发现”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有古老的文明——秘鲁的金字塔煌玛雅的废墟可以作证。尽管我们在美洲已经很少直接见到纯粹的土著印度安人,但是他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沉淀下来的文化,始终环绕在这块土地之上,时而复兴起来,成为这块土地的象征,这一点拉丁美洲万为突显。

作者简介

泽熙,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4年毕业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美国泽维尔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攻读德克萨克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曾先后在武汉卷烟厂和武汉市经贸委工作,在国内报纸、杂志上发表经济、管理文章30多篇。自1998年3月起在互联网杂志上发表文化随笔100多篇。出版的书籍有:《东西-水间-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碰撞》、《书藏·书奇·书话》和《只眼看东西》。

媒体推荐

今年3月,正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份北美的报纸上传出,英国有一名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新发现”:郑和不仅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了美洲,而且较麦哲伦之先环绕了地球一圈,途中还顺带比詹姆斯·库克早350年发现了澳大利亚。我的第一感觉是:虽出语惊人,但不可信。后来追根寻源才发现,这个消息出自3月4日英国的《每日电讯》。几天内,新华社介绍了中国学者的看法,《纽约时报》称这是一个“新理论”,《悉尼晨锋报》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尽管我十分有兴趣追踪一下这个“新理论”,但到了3月21日,已经不再有人提起这个话题,如同破去的一个大气泡。

实际上,这类气泡“理论”还有很多。现在,人们承认的只有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比哥伦布早500年“发现”了新大陆,而真正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自然是哥伦布。美国儿童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半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准确地讲,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今天,也有人批评他“导致”了这里古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从此,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引来了无数的探险者、征服者、淘金者和流亡者。同时,大量的移民也带来了梦想和希望,繁荣了这块土地。1996年1月我开始到美国留学,始终没有脱去对这块土地的神秘感。2001年底,我将自己来美国后最早写的文章集结起来出了一本《只眼看东西》,力图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东西方的文化。紧接着又写了一本《东西一水间——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碰撞》,结合自己的专业透射出东西方文化,以及美国以外的不同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冲击和影响。而直接的观察和记录,则是这本书的基本思路。

美洲新大陆并不是旧大陆的欧洲人所“发现”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有古老的文明——秘鲁的金字塔煌玛雅的废墟可以作证。尽管我们在美洲已经很少直接见到纯粹的土著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沉淀下来的文化,始终环绕在这块土地之上,时而复兴起来,成为这块土地的象征,这一点在拉丁美洲尤为突显。2000年,我在拉丁美洲的5个国家和地区旅行了近一个月,但终身难忘。在墨西哥,我游历了阿兹台克人的金字塔;在巴拿马的民俗村,我看到了当年印加人生活的场景。阿兹台克和印加帝国几乎是同时代美洲土地上并列的两大中央集权的大国,但也几乎同时被两个西班牙的征服者所毁灭。

所谓“地理大发现”往往是以文明的先进与落后来划分的。公元前几个世纪是古希腊人地理发现的时代,有个旅行家叫毕特阿斯(Pytbeas),据说“发现”了英国。但实际上,这里很早就有土著人居住。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奥古斯都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沿岸经历了约300年的“希腊化”。这个过程也就是军事和文化征服的过程,希腊语成为殖民地的共同语言,上流社会奉行希腊哲学。16世纪开始的“西班牙征服”也长达300多年,拉丁美洲除巴西外也都讲西班牙语。但随着西班牙帝国的崩溃,欧洲文化的表下却渗透出了浓厚的印第安或非洲移民文化的气息,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美各国。

感觉上,北美洲和南美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上更加开放。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度,曾经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建国的历史虽短,但同时又创造出了不同于欧洲的多元文化,而且今天的美国还是强大的文化输出国,甚至邻国加拿大也有一种被“同化感”。也许是居住在美国的原因,如果说拉丁美洲的历史对我更有吸引力,那么,美、加两国今天的文化现象则更能激发起我的兴趣。在美国6年,旅行、交友、校园生活和公司竞争都曾经是我经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书籍、报刊、电视、图书馆和互联网也是我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现在,我又重新回到了学校攻读管理学博士。

去年,钟振奋女士邀请我专门写一本美洲的书,沿着这个思路,使这本新书在写作上有了一些改变,就是更加直接地去观察、寻求和记录身边看得见的或者是看不见但体会得到的文化现象。有的可能会增加我们对美洲文化的了解,有的值得我们借鉴。谨此,再一次感谢钟振奋女士的精心策划。

2002年7月1日于美国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五部分,即史海钩沉、书山一角、报刊撷趣、民风一览、拉美之旅。每一部分都作了详细介绍。美洲新大陆并不是旧大陆的欧洲人所“发现”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有古老的文明——秘鲁的金字塔煌玛雅的废墟可以作证。尽管我们在美洲已经很少直接见到纯粹的土著印度安人,但是他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沉淀下来的文化,始终环绕在这块土地之上,时而复兴起来,成为这块土地的象征,这一点拉丁美洲万为突显。

目录

第一部分史海钩沉

一、揭示古老的玛雅

逃脱劫难的玛雅抄本

破解石碑上的文字

象形文字揭示的文明兴衰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就在柏拉图57岁写岛屿消失时,地震抹去的哈利克是一个直接的参照,而提醒他的一个更早的灾难是公元前426年,地震引起的海啸淹没了附近的埃夫亚(Ewia)海湾。将一个岛从希腊陆地分离了出去。这个时期的雅典多灾多难,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迫服毒,公元前403年雅典遭斯巴达的征服,都不可能不给哲学家烙下创伤。他在对话录里描写了一个强大、繁荣的辉煌故事,同时又将他们归于灾难性的毁灭,这也许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暗示,但他又采用了叙说“遥远世界”的方式流露出来,颇有些“陶翁之意”。古代哲学家基本相信,柏拉图不过在讲一个寓言,至今的大部分学者也不相信“文明岛”的存在,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用以鞭策正在衰落的雅典。古希腊没有其他经典著作提及这个岛,如同时期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不曾记载,而且他也接触过智者梭伦。柏拉图在书中称梭伦是这些信息的最初来源,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似乎懂得这是一个寓言,传送的信息不过是让雅典的同辈人去创造一个“理想国”。罗马哲学家阿埃兰(Aelian)认为,岛上的“主人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今天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是早期的“科学幻想”,如理查德·埃利斯(Richard Ellis)在《想像中的亚特兰蒂斯》中说道,这不过是柏拉图“个人的想像”。

事实上,迄今为止的考古探索,直布罗陀海峡甚至大西洋都没有这么一个“沉没的大岛”,而美洲则完全不可能囊括在古希腊人的地理框架里。在公元前9000年,也根本就没有希腊,更不用说雅典,国家的体系也不会那么完备。而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更像作者的理想,只是哲学家将它们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自己创造了一个岛,然后又将它毁灭。这大约不是在谈历史,而是在谈哲学。

六、对文明的求索

今天,当我们走进从洪都拉斯到墨西哥的热带森林,看到的只是玛雅文明留下的残片,而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在伊拉克南部,我们从电视里看到的是炮火扬起的尘沙,5000年前具有神秘天赋的苏美尔人就曾经在这里创料早期先进的文明。

“文明是矛盾的总和’’

文明的戏剧往往是既灿烂又悲哀,当我们在废墟面前唏嘘感叹的时候,不要忘记她们曾经有过的庄严;同时,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强大文明的辉煌时代里,也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她不会持久。

伊拉克传说中的智慧之神曾经说过一句充满矛盾的话:“文明就是欢乐的艺术、冲突的亢奋、对城堡的掠夺以及悲哀、恐惧和同情的总和。”

也许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既要向自然索取才能生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6.2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