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报价¥16.80|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汉语语法,俞光中
品牌:俞光中
基本信息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461 页码
·出版日:1999年
·ISBN:7806166815
·条码:9787806166819
·版次:2000年1月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书摘中第三大段中第二行。*表示为左边“山”右边是“卢”组成。
作者简介
俞光中,1944年生,浙江嘉兴人,中山大学硕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曾任教于韩国江原大学校。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多部著作的撰稿和编写;曾获部级论文类科研奖。植田均,日本人,奈良产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和近代汉语的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著作有《中国语最重要词汇2000》等。
媒体推荐
前言
讨论语法有“视角”和“立足点”问题。可以将近代汉语跟现代汉语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也可将近代汉语作为一个专门阶段去看待,更可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朝代或某一部书,这些是视角问题。可以从现代汉语出发看近代汉语,也可以站在外语立场看近代汉语,这些是立足点问题。本书立足于现代汉语,视角对准近代汉语。因此这本书内容限于近代汉语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的方面,对于汉语语法结构特点则不傲专门探讨,至于近代汉语中夹有的一些文言成分,虽然是现代汉语没有的,也不做专门讨论。考虑到目前近代汉语语法这个领域尚未到达最后概全阶段,所以书名未敢冠以“概论”之类字样,只取“研究”二字也许比较恰当。
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二者关系密切。与此同时,近代汉语又跟现代汉语方言关系密切。 已故语言学家朱德熙回顾“的”字研究走过的弯路时总结道:“在对方言和历史(实指近代汉语——笔者)都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来看北京话,不但纠正了过去分析中的错误,而且原来不知道该怎么解释的现象大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在同一文中他又说:“我们长期以来对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缺乏清醒的认识。”我们除了十分赞同朱先生的观点外,还认识到:古代汉语也跟近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不”不表示否定(宋元明常见),这在《经传释词》中就早有详细的先秦文献佐证。所以本书虽然确定了上述的探讨“视角”和“立足点”,但在讨论某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时,却经常引用北京话、现代方言、古汉语的材料。
古白话语言很“杂”。其一是历时差异。例如“被一人抱住刘知远”这种被动受体在后的句子,经笔者对十二部书的统计,六朝不见,唐五代占总被字句的6%,宋元占29%至33%,明代占26%。其二是共时差异或者叫方言地域差异。例如“洒家”经前人指出,《水浒传》中只有鲁智深、杨志使用,应是陇西地区方言代词。其三是文体差异。例如文字上看语气词“聻你尼”只出现于唐宋禅宗语录。以上三者又时而交织在一起工作者的态度是,知其然才论其然,否则宁其阙如。
我们有幸在前人有关著述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为显示研究的起点,每章节后都罗列主要参考文献。同时每章节前又大致介绍该问题有哪些著述涉及过。 当然二者篇目往往不相同。同一语言事实可以有不同观点,目前阶段还是各自摆事实讲道理比较合适。
版本好坏影响至大,故引证材料尽量选择较好的版本。例如《水浒传》选取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全传”本,此本以“天都,外臣”本为底本,语言上不轻易改动,较其他版本为优。比如“绕着这江边了走”,李氏全传本、芥子园本均删去“了”,而贯华堂本则改为“没奈何绕着这江边又走”,好像删改得“通顺”了,其实是掩盖了重要的语言真相。 当然,限于条件,版本上难以一一对照择其优,惟尽其所能而已。
这本书从计划成书搜集材料到最后定稿以及联系出版,走过了十个春秋。开始写的是《水浒》语法,后来觉得众多卡片弃了可惜,才又扩大了范围。这期间中国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又正值“科教兴国”大好形势,想到此书也许对学界有点用处,遂交付出版。限于水平,疏漏和不当之处一定不少,恳请海内外人士指正。
作 者
1998年4月
编辑推荐
说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很多人头脑中出现的只有近代汉语的情形:都有那些著作、其所依据的语法是什么……但他们并没有进行历史的和横向的比较。正如己故语言学家朱德熙所说,"我们长期以来对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缺乏清醒的认识。"本书将从这方面着手,还读者一个近代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
目录
前言
一 后置处所句
l “V著NL”(排著坑底)与“V在NL”(死在树下)
2 (S-P)在NL(法师著弊絮在荆棘中),
3 (S-P)在,(S-P)在裏,(S-P)在这(那)里
二 “得”字补语句与无“得”字补语句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4.现代汉语方言的印证
现代汉语方言的印证可以起到今古互证的作用,并且可以就本节论题以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引发有益的思考。
4.1 与近代汉语相同的表状态持续形式
成都话句未有个“在”(或为“得”“哩”),据张清源的研究,这个“在’与副词‘在’不同,是个表进行、持续义的语气助词”。由于“V起1”主要表示静止持续态”,因而下面张文提供的有“V起1”的句末“在”字句实际上就是本文所说的“(S—P)在”句:
△房间开起电灯在。
△桌上放起茶杯在。
△这间教室空起在。
△这个病人还活起在。
△喂起两只狗在。
又如山东中部一带的方言里存在着“(S—P)在这(那)里。”我们实地调查过泰安和莱芜等地的方言。例如泰安话:
△哟!这门上怎么贴个封条在这里,知不道谁贴的。
△快点来,我逮住个蛐蛐在这里!
△好生着,别这个那个的,我没有空在这里。
△老早的就穿了一身新衣裳在那里,大半是走亲戚。
△泡了壶好茶在那里,再不喝就闷老了。又如莱芜话:
△自家有钱在这里,还怕不好买?
△他不是好好的在这里,多暂摔伤来?
△甭买了,头晌午不是买了洋柿子在这里?
△饭店里看见他来,脸通红通红的在那里,准是又喝酒来。
△路上翻了一车西瓜在那里。不过山东中部的这个“在这(那)里”使用频率不像下文说的吴方言“辣辣”之类那样高,使用情况也是农村多于城市,老辈多于年轻辈,大有衰退之势。
4.2 语源可能不同而框架却相同的表状态持续形式
吴语许多地方存在着虚化的状态持续句。例如苏州话的“勒哩”。“勒浪”,上海话的“辣辣”、“辣”、“勒海”、“辣浪”,无锡话的“来娘”,绍兴话的“来东”、“来亨”,嘉兴话的“勒花”、“花”,宁波话的“来东”、“东”,都可用于句末从属于句子。 例如上海话(译文用“(S-P)在这(那)里”句):
△姆妈买仔两斤大闸蟹辣辣。 (妈妈买了两斤螃蟹在那里。)
△钞票有辣辣,弗要去借了。 (钱有在这里,别去借了。)
又如嘉兴话:
△轮船来花哩,内乃哀坐勒花啦? (轮船来在那里了,你怎么还坐在这里呢?)
△伊忘记勒花哩。 (他忘记在那里了。)
△街上人多到海外花。 (街上人多极了在那里。)而且吴语历来如此,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中的对话和冯梦龙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