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风|报价¥20.50|图书,文化、教育与信息传播,教育,教育学,教育理论与研究,孔祥涛
品牌:孔祥涛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页码:283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06814730
·条码:9787506814737
·版次:2006年9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毛泽东的家庭,在很长的时间里,曾是一个谜,战争年代,被笼罩在战火硝烟之中,建国后,又隐迹于红墙深院之内。许许多多的事,都鲜为人知。
从毛泽东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不久的1936年,到他告别他所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眠不起的1976年,从他的朋友到他的敌人,亿万人都关注着毛泽东,关注着这个开创了一个伟大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改写了中国人的命运,并影响了世界的伟人。同时,人们也深切地关注着他的家庭,渴望了解他的家庭生活。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美好的情感和操守,也有着同千百万普通中国家庭一样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悲欢离合。有欢笑,有眼泪,还有难言的苦涩。
毛泽东的家庭,有着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时代浪潮共同熏染的斑斓底色,也有着革命领袖家庭独特的韵味和风采。这种韵味和风采,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革命时代要求的家国关系,更是突出地体现在毛泽东家庭的每个阶段。
领袖家风,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作者简介
孔祥涛,男,山东邹城人。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已出版著作五部,在国内外学术博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传统农民家庭
一、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家
韶山风气
克勤克俭
吾母高风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文家也是农民之家。文七妹的祖父是个贫苦农民,积劳成疾,27岁就去世了。坚强的祖母历尽磨难,把三个儿子养大。儿子们给有田之人做长工,打短工。母子四人辛勤劳作,节衣缩食,购买了一些田地和一栋房屋。为此,他们甚至从不吃夜宵。兄弟三人成家立业,发展成了一个有20多口人、140亩地的大家庭。人均土地有7亩。
文七妹的父亲是三兄弟中的老二。他有三子三女,文七妹是姐妹中最小的。这个人丁兴旺、生活富裕、读书人多的大家庭,不仅是文七妹出嫁后生活和感情上可以依靠的“大本营”,也是石三伢子眷恋不已的温暖之乡。
与文家相比,毛家人少。文七妹17岁那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婆婆病逝,家中只有祖父、公公、14岁的丈夫、两个年幼的妹妹和她,很冷清,也很贫穷。文七妹在家当姑娘时,虽不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但也生活安适,只做些轻微的家务活儿,从未下田劳动。而嫁到毛家,里里外外什么农活和家务都要做,辛苦许多。从当姑娘时天天与兄弟姐妹一起热热闹闹,变成当媳妇,天天侍候老祖父和公婆,照顾弟妹和孩子,下田劳作,她很不习惯。
年轻的文七妹经常回娘家诉苦流泪,抱怨毛家人少,又在一个山冲里。她在娘家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石三伢子的出生,这位年轻的母亲渐渐习惯了她的角色和命运。她将全部的爱心放在了孩子、丈夫身上,并施及周围的人。
光绪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毛顺生和文七妹,一个23岁,一个26岁,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石三伢子。此前出生的两个男孩都夭折了。两个男孩的相继夭折,给这个农民家庭留下了不幸的阴影,成为这对正式结婚已8年的年轻夫妇心头巨大的伤痛。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文七妹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她终日祈求佛祖保佑她给毛家再添后代,保佑她的孩子平安。她的诚心似乎感动了神明,她平平安安地生下了石三伢子。
毛家有后了。上屋场里有了祖孙三代人。
盼子心切的毛顺生,对石三伢子的出生喜不自禁。向来不信菩萨的毛顺生,按照当地风俗,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摆盛宴宴请亲友们。族里的文化人按毛氏宗族的辈字排列,给这个新生婴儿取名“毛泽东”,字“润之”。“泽”是他这一辈男孩们的辈字。几十年后,这个名字被陕北农民套用信天游曲调,编人了《东方红》一歌,响彻东方。
满月之后,文七妹抱着婴儿回到娘家。娘家嫂、妹多,可以帮她带孩子。再者,她还有一个考虑:毛家人气不旺,毛顺生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