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精)/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报价¥25.00|图书,哲学与宗教,哲学,中国哲学,法家哲学,那思陆

王朝图书·作者佚名  2008-05-18
  字体: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5.00
目录:图书,哲学与宗教,哲学,中国哲学,法家哲学,

品牌:那思陆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码:341 页码

·出版日:2006年

·ISBN:7562028737

·条码:978756202873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绪论”、“州县衙门”、“刑事审判程序”、“民事审判程序”和“结论”等五章组成。其中,篇幅最大的是第三章“刑事审判程序”,占全书篇幅的2/3有余。从篇章布局来看,那先生受到陶希圣的一些影响。如第二章 “州县衙门”的内容,与陶希圣著作中的“州县衙门的组织”部分思路比较一致。但陶希圣的叙述内容较为宽泛·(一共介绍了与州县衙门有关的九类人物,分别是知县、典吏、书役、幕友、长 随、仵作、捕役、狱卒和家人)那思陆先生则只选取了四类与州县审判特别相关的人物——知县(州)、幕友、胥吏和差役——进行详述。那思陆先生用了不少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这四类职业人员的历史沿革、分类及权责(或职务),尤其对此四类人员与司法审判中紧密相关之情形进行了系统梳理。此外,与陶希圣一样,那思陆先生也特别强调刑事审判程序在清代的重要性,因而把相当的笔墨用在对清代刑事审判程序的细致梳理上。在第三章“刑事审判程序”中,那思陆先生首先以总论对原被告与代告、代书、讼师等诉讼参加人作了探讨,并对管辖、回避、规费、状式、证据等等作了阐述。在其余诸节,他依次以“审前程序”、“审理程序”、“覆审程序”、“秋审程序”与“执行”为题,分别对清代地方刑事审判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编辑推荐

本书自1982年在台湾初版以来,享誉学界二十余年。今收入“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之中,以飨大陆读者。该书由“绪论”、“州县衙门”、“刑事审判程序”、“民事审判程序”和“结论”等五章组成,从州县衙门入手,对传统中国正套审判制度体系中的这一基石部分予以系统性阐释或学理性重现。本书资料丰富翔实,论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依据

第二节 清代审判制度概述

一、清代审判衙门

二、清代审判程序

第二章 州县衙门

……[看更多目录]

点此购买报价¥25.0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