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转型的烦恼

王朝other·作者佚名  2008-05-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过去一年,是英特尔转型的一年。

在PC产业增长乏力,产业向消费电子和数字家庭等方向转型的过程中,英特尔也顺势而动,希望通过转型将PC领域的优势复制到更多领域。

但转型并不是英特尔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比如,作为消费电子和数字家庭的中心,全球游戏主机市场基本选择了非英特尔架构。

索尼为推出PS3选择了与东芝、IBM合作研发了CELL处理器。

一向与英特尔合作无间的微软也放弃了在新一代XBOX中继续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在已经开始销售的XBOX360中,微软采用了选择两颗IBM的Power处理器。

任天堂也选择了开放的IBM的Power架构。

PC处理器老对手AMD在64位处理器方面也给了英特尔很大压力,甚至微软的64位操作系统都是基于AMD64位技术开发的。

英特尔想用新推出的“欢悦”65纳米制造工艺上来回击AMD,但65纳米的英特尔处理器的性能与AMD的同类产品的性能还有待比较。

英特尔过去一直把“摩尔定律”奉为圭臬,“摩尔定律”认为,处理器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12到18月翻一番。

但近年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尺寸进入纳米级,芯片发热等副作用逐渐显现,电子的运行也难以控制,“摩尔定律”目前已经失效。

对此,多核处理器开始流行,它采取了在一个处理器中集成多个内核的办法,消费者也不再以处理器频率为判定性能的唯一标准。

事实上,在PC领域,多核处理器已经成为主流。

近几年来,英特尔投入上百亿美元资金,收购了大大小小30多家公司,试图占领通信、手持设备等移动处理器领域,但结果英特尔在这些方面巨额亏损。

最终,英特尔撤消了亏损7.91亿美元的通信部门,成立了移动电子、数字家庭等部门,谋求向消费电子、数字家庭等领域转型。

推出“欢悦”就是谋求向消费电子市场进一步转型的重要一步,英特尔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化”策略,开拓出全新的“蓝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