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文人名士篇)|报价¥20.10|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普及读物,刘晓莉

王朝图书·作者佚名  2008-05-18
  字体: |||超大  

点此购买报价¥20.10
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普及读物,

品牌:刘晓莉

基本信息

·出版社:崇文书局

·页码:276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7540311118/9787540311117

·条码:9787540311117

·版次:2007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16开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文人名士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地位,联系着中国一代代文人从古至今的文化情结的必然是那始于春秋秉承于两汉归结于明清的中国文人风骨。中国古代的文人名士承袭着儒家学说的传统,以忠君爱国为行为的最高主旨,或得以或失意,或出世或入世,或忠顺或叛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编辑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文人名士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地位,联系着中国一代代文人从古至今的文化情结的必然是那始于春秋秉承于两汉归结于明清的中国文人风骨。中国古代的文人名士承袭着儒家学说的传统,以忠君爱国为行为的最高主旨,或得以或失意,或出世或入世,或忠顺或叛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目录

千古老子(节选)

黑暗王国里的一枚残烛

孟子的逻辑

远水救不了近鱼——说庄子

屈原:无路可走——再读圣贤

梦释韩非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翻开《孟子》,赫然的就是“孟子见梁惠王”,司马迁为孟子作传,寥寥数十言中,也专门提及他见梁惠王。盖因梁惠王是孟子鼻尖的壁,前额的棒。孟轲先生数十年苦学儒家内功,练就一身“浩然之气”,自以为可以充塞天地之间,不料一见那个资质愚憨的梁惠王,梁惠王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理想的前额碰了个大包:他一句话就让孟子泄了那鼓胀澎湃的“气”。那一句话是什么?是:当孟子兴冲冲满怀自信地去大梁的魏廷见梁惠王,正要施其“善辩”的本领,来一番抵掌而谈,谈笑之间,平治天下。不料这梁惠王一见孟子,倒先不冷不热地来了这么一句:“老头子,你不远千里来我这里,是带来了什么对我国有利的东西么?”

孟夫子带来了什么7他只带来了“仁义”,有关“仁义”的道理。可人家不要“道理”,人家要实实在在的“利”。聪明绝顶悟性极高的孟子可能一下子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绝对功利的时代了,人们要的是“效益”,是可以量化的实惠。传统的思想已被人抛弃了。他所尊崇的东西经被现实毫不留情地“亵渎”了,他所学的“仁义道德”也已成了名,其实的“屠龙术”——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需要仁义的“龙”,他磨出的宝剑已没有斩杀的对象。 于是我们在《孟子》中看到的是尴尬的孟子,左支右绌的孟子,捉襟见肘的孟子:他不能弃“仁义”而就“功利”,但为了让当代的大大小小诸侯们还买他的“仁义”,他只能殚精竭虑地证明“仁义”,乃是最大的“功利”,这是一种“削足适履”式的工作:他要削现实之足去适应他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仁义之履”;而现实正如王子的舞鞋,他的“仁义”是可怜的“灰姑娘”,他必须让柔软娇嫩的灰姑娘的玉足适应现实的冰冷铁硬的“舞鞋”,才能在现实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并非“嫁于帝王家”。

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因为道德行为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利”,那也就有了“不道德”的嫌疑;而若没有“利”,则又不能鼓励人实行道德。况且,要证明道德的人一定得好报,实在是于理无据,于事无征。但孟子已没有退路了,他只有硬着头皮去做这件事。但这样一来,他的破绽也就大了。

孟子曾自诩他有两大优点,一是“知言”,一是善养浩然之气。所谓“知言”,乃是他认为他能洞察天下纷纷纭纭各家言论的漏洞,他把各种有毛病不严密的言论分为波辞(偏险诡辩之辞),淫辞(夸大过分之辞),邪辞(邪恶不正之辞),遁辞(闪烁其辞之辞),他说他能一一洞悉其奸,把它们批倒批臭。固然,先秦言论笔走偏锋,专认死理比比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0.1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