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与中心法则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以非常简洁明了而又极其优美的表达形式,共同揭开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生命物质合成的秘密。如果说由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基因遗传学说是细胞遗传学理论的代表
遗传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它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体又是如何执行遗传指令合成生命物质的?从遗传学20世纪初诞生并走过50年的探索历程后,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成为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20世纪50
从1857年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算起,经过无数科学家近百年的探索,蒙在生命遗传奥秘上的面纱正在一层层地剥去。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螺旋式的,科学家们在阶梯上不断攀登,一个新的螺旋即将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诞生,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面完成,人类历史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这50年里,科学家们在一步步破解生命的奥秘。这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基因科学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科学家们的聪明智慧,同时
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可喜的变化,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神奇和梦想的未来世界。但是,就在我们为扮演了上帝造物主的角色而沾沾自喜之时,一片阴云也袭上人们的心头:我们在干预具
在三组DNA结构研究人员中,沃森和克里克资历最浅,知识与经验最缺乏,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实验,而且DNA结构不是他们的本职研究课题,但他们却在这场科学竞赛中赢得了胜利。克里克与沃森认为:当时的X射线
克里克在提出“中心法则”时曾指出,信息是沿DNA-RNA-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信息绝不能从蛋白质回到DNA。接下来科学家们发现,信息从DNA到RNA的流动也能够被逆转,这一现象发生在一组被称为逆转
蛋白质是生命体的重要物质。在它的合成过程中,要接收来自DNA的遗传信息。但DNA是细胞核内的物质,而蛋白质却在细胞质中,DNA这样的生物大分子是不可随意穿越核膜进入细胞质的。细胞核内的遗传密码又是如何
这时,人们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孟德尔遗传三定律的正确性,但孟德尔学说中的遗传物质——“遗传因子”究竟在细胞中的什么地方呢?19世纪70年代后的20多年里,显微镜、切片机和化学染料的改进和发明,促进了
基因是否真的存在于染色体之中?萨顿和贝特森还只是作出了肯定的猜想。首先以实验结果证实这一猜想的是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1866~1945)。起初,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因子学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一学说缺